有一位退休的外交官,晚年做寓公,頗寂寞,喜歡與不相干的小朋友聊聊天,講講當年的事,他的職位不算大也不小,而有些體會是退休後才悟出來的,他講過,有一種人,天生是在舞台上,例如他的頂頭上司,辯才無礙,外表、學養都是一流的人才,只可惜弱國無外交,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最後奉召回國,鬱鬱而終……而他自己,在其位時只能做到明哲保身,非一定要說就不說;非一定要做就不做,有人批評他無能,他並不介意,說是連那麼有才幹的上司都不能個人表演,他又如何能隨心所欲呢。自我安慰解嘲,引用莊子所說的在才與不才之間,時機對了,才能表現了;時機不對的時候,好像很不才,又好像將以有為也,其奈我何。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什麼狗仔隊的出現,與新聞界保持良好的關係。有些傳聞出自有心的發放,所以後來有了:「不要相信任何新聞,直到當事人出來否認為止」之說,意思是一旦有人出來闢謠了,那你便要信未必是空穴來風,甚至十居其九是真的,而現在這樣的說法更已成定律,並不過時。
傳聞變成真實後,公眾人物言語、行為再也沒有公信力可言,大眾亦已見怪不怪了。看看最近發生的幾單大新聞,娛樂公司代表出來否認,有關部門出來撇清,當事人也迫不及待出來闢謠,到後來卻是不認不認還須認。有些時候,那情形並不是一把槍架在頸上,非要說不可,而是自以為是的人講多錯多,愈撇清愈混淆,公眾還是其奈我何。
退休外交官才不才的那一套,尤其與新聞記者打交道的技巧,常令我回味再三。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機緣,一切都是形勢比人強,無非際遇而已,處下風時,不必輸得很難看,時來運到時,也無須一副乞人憎的嘴臉,人在江湖嘛,有幸及時而退,臨年老還能笑看風雲,檢視當年,心中或許有潮汐漲落,表面上看依然也無風雨也無晴,雖然,不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曾千萬人吾往矣,不曾應悔未曾痛醉過,倒不失為晚節不保呢。
蔣芸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