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生果金不是退休金 - 盧峯

蘋論:生果金不是退休金 - 盧峯

退休保障或退休福利從來是個棘手的政治問題。法國總統薩爾科齊不過稍稍減低部份運輸工人的退休福利,讓他們與其他工人看齊,就惹來工會的猛烈批評,巴黎公共運輸系統工人更幾乎重演九十年代中期的大罷工,幸好工會得不到民眾支持而被迫讓步,巴黎才不致再陷於癱瘓。
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四年連任後眼見原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勝負荷,希望推動私營化政策,把社會保障戶口變成個人戶口,由國民自行供款及決定如何投資。但由於有關改變對戰後嬰兒潮時出生的中、老年人不利,令他們的退休金可能大縮水。在這些選民大力施壓下,不僅民主黨人全力反對計劃,布殊所屬的共和黨內也有不少議員表明反對,最終這項小布殊視為第二屆政府最重要改革的計劃無疾而終,束之高閣。
香港的情況也不例外。最新公佈的預算案雖然大灑金錢贏得不少掌聲,但由於政府決定不增加長者生果金,只肯一次過給予三千元特惠金,令不少關注長者權益、退休保障的團體不滿,令各主要政黨群起而攻之,他們並準備向特區政府施加更大的政治壓力,促使財政司司長改變初衷。
毫無疑問,由於香港到回歸前夕才確立以強制性私人公積金為本的退休保障制度,到二○○○年才開始正式供款;不少收入低、儲蓄少的上班族在退休後或因年老而無力再工作後即時面對生活困難,有的生活質素大為下降,有的因負擔不到昂貴的交通費而與外界隔絕,有的因負擔不到醫藥費用而身體轉差。這些在退休保障制度未發揮作用前已退休的長者當然值得社會關注,當然需要社會及政府的支援。但是,長者生果金並不是退休保障措施,也不應該變成一種退休金。若果想透過增加生果金即時解決長者的退休保障問題只會適得其反,一方面分薄其他社會服務資源,另一方面則無法長遠幫助最需要幫助的長者。

首先,長者生果金是只問年齡不問經濟狀況的特殊津貼。任何年齡在七十歲或以上的市民都可以領取。隨着人口老化,隨着市民的壽命不斷延長,領取生果金的人數在未來二十年將以倍數上升。不到十年,將有超過一百萬人有資格領取。假若真的按政黨要求那樣把生果金增至一千元,每年政府單單在這方面的支出已超過一百二十億元。
更重要的是,這類特殊津貼都有易加難減,更難以取消的特性。試想想,當大部份市民視一千元的生果金為應有的補貼時,即使經濟轉壞或政府財政赤字嚴重,他們也不會願意削減有關金額,更不要說取消了。這樣下來,生果金將會成為增幅驚人而又無法控制的開支,其他社會服務開支及政府開支如教育、醫療難免受影響。面對這個可能失控的支出項目,政府及立法會在處理時都應當慎之又慎,不應逞一時之快。
此外,一刀切提高所有長者的生果金未必能幫助到處境最惡劣、生活資源最匱乏的長者。若果能按資產狀況或家庭經濟情況分別處理,對貧困長者提供較高額津貼及其他支援,生活條件較好及不願申報資產的長者則維持象徵式的津貼金額。這不但可以令資源使用更有效,也可以控制生果金的開支增長,令政府有能力長期支援貧困的長者。對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長者來說,長用長有的津貼才能讓他們安享晚年。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