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有電腦課程,沒有網絡教育 - 陶傑

星期天休息:有電腦課程,沒有網絡教育 - 陶傑

淫照風暴,紛擾未休,據報警方在當事人的電腦中還發現上萬張作品,其他社交名媛和資深女星還是新的疑似女主角。但願此說是流言。
淫照的爭論,許多社會道德家企圖扭轉矛頭,指摘網民,罵網民應該嚴守「非禮勿視」的孔子教條,不應該看。又有的輿論遷怒於傳媒,大罵刊登新聞的傳媒「推波助瀾」──可笑的是,既然也有許多學者指淫照風波「壞事變好事」,有助於社會提高性教育,那麼「推波助瀾」的傳媒,亦即「壞事變好事」的先鋒,沒有甚麼好指摘,反而應該嘉獎。
淫照風暴的最大衝擊,是戳破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面具。「非禮勿視」是兩千年前的教誨,那時沒有印刷術、沒有電話電視、也沒有互聯網。互聯網是人類文明的一場革命,集電話、郵政、電報、電視、電台、電影等現代通訊傳播功能於一爐,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中國式的僵化道德大腦所能適應的速度,淫照風暴在中國人社會中鬧得人仰馬翻,男主角成為過街老鼠,反而西方傳媒在一邊看熱鬧,視之為新聞甜品。男主角還得到「美帝外國勢力」的荷李活撐腰庇護,聲稱幾張淫照上了網,不是甚麼大不了的醜聞,反而可以來美國,「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把道德人士氣煞,景觀在悲壯之中,充滿惹笑成份,令人激賞。
因為互聯網面世,超過二十年,就像一百五十年前的議會民主剛由西方傳入中國之際,從來沒有能力培養成熟的態度,面對一個西潮衝擊的世界巨變。
二○○○年,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梵蒂岡曾經召開紅衣主教會議,討論互聯網對天主教信仰的影響。教宗多次與梵蒂岡的駐外大使談到互聯網的色情暴力資訊問題,認為互聯網是地球一體化的產物,在教皇社會科學院的一次講話之中,教宗擔心:「科技快速發展,許多國家的文化根本無力應對」(Changesintechnologyandworkrelationshipsaremovingtooquicklyforculturestorespond),但天主教不可以隨波逐流,必須對互聯網的挑戰及早在精神上有所因應。

在若望保祿二世的晚年歲月,梵蒂岡就互聯網的倫理研究,用功最深。在教宗的指引下,梵蒂岡認為:互聯網是繼國家政權(NationStates)和跨國企業(TransnationalCorporation)之後的第三種權力,此一權力的形成,首先是針對國家政權,尤其是獨裁政權的挑戰──從此,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一言九鼎的家長威權人物,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成為權威。人人可以向全世界演說,而且要求世界聆聽,而且可以隱身、匿名、化裝,從此世界不一樣了,因為互聯網,人類進入一個類似吸毒的「自戀、自我依據的感官刺激世界」。
也就是說:互聯網對文明的貢獻,在一個「聯」字,四海一家,彈指天涯,知識交流,智慧融通。但世界上沒有那麼美的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互聯網會加強色情暴力意識的滲透,但同時對一切權威和偶像,遇佛殺佛,卻有摧毀的能力。
教宗呼籲:天主教不可以再像中世紀的裁判所和火刑柱一樣,壓制通訊和言論自由,即使互聯網的通訊和言論會危害信仰。相反,西方國家要馬上設立「互聯網教育」──不要只教學童怎樣用電腦,也就是只推廣所謂ComputerLiteracy,而是培養青少年辨識、判斷、評估互聯網內容的能力。做到這一點,互聯網就會增進人類文明的「團結」,做到「大同」(IntheserviceofCommonGood)的理想,「其中尤其不可輕言審裁,除非在極端的處境。」(Censorshipshouldonlybeusedintheverylastextremity.)
若望保祿二世的結論,煥發着智者的光輝。天主教經過千年演進,對人性的陰暗面培養了成熟的態度。西方的教育,從小協助兒童正面認識人性與生俱來的「七宗罪」,包括色情和嫉妒。以宗教信仰為經,認識七宗罪,復又以理性寬容為緯,對人性的原罪有效疏導。七宗罪以「暴食」(Gluttony)為首,今天歐美的公民和兒童,吃麥當勞、喝可樂,國民偏向癡肥,但同時又衍生纖體工業。英國的小廚神占美奧利華,有感於兒童暴食無道,近年義務為英國的中小學設計健康的餐單,這些都是宗教和理性的結合,東方的社會,跳健康舞、上健身院,只有在後面跟的份兒。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的名言:「文明是挑戰和對挑戰的回應。」中國一百年來的所謂「現代化」,只崇尚西方工業文明的硬件。特區政府十年以來,向教育界增撥資源,以金錢數字為尊,花了多少億,只講全港中學增購了多少具電腦。香港的「電腦高科技教育」,限於「電腦技識」(ComputerLiteracy)的層次,學校沒有「互聯網教育」(InternetEducation),怎樣利用電腦,釋放一代青少年的想像和創意,香港的教育制度更遠遠談不上。
對於互聯網此一新事物,香港道學家陣營的腦筋停留在清代,不是主禁毀,就是力竭聲嘶地高呼「非禮勿視」,在他們眼中,互聯網的色情物品,不過是線裝書的《金瓶梅》,他們還停留在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反人性的層次,而不是像現代的天主教,視人慾為自然,但由信仰、科學、理性以約制疏導之。
此所以全球的互聯網,打進一個Sex字,有逾十四億個網站;每天點擊率最高的字眼,不是裸體,就是性器官,歐美的風化罪有沒有因互聯網而增加、多了許多倍的少年色情狂?還是早就因應互聯網的潮流,在性教育和偶像崇拜方面,做好了疏導分流的大業?
對於香港的藝人,閱其氣質,觀其成就,一個公民,成熟的態度,應該是即使沒有這批淫照,也不會仰望崇拜;看了這批作品,對他們的觀感評分,沒有影響,與從來沒有看過的時候一樣。看淫照,只是凡人;堅決不看,是柳下惠一樣的聖人,但以中國這種社會,你相信還有聖人嗎?還是成千上萬的偽君子?
「非禮勿視」,兩千年前的口號,又豈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一百五十年來,中國的失敗,就是無力應付新的挑戰。陳冠希投奔荷李活,傳言《蝙蝠俠》第三集還要為陳先生加戲。不知荷李活會不會回香港中環補景?屆時人山人海,警方為荷李活拍戲開路,那時的男主角不知會不會又成為香港的文化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