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呆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徐卓呆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譯叢》2007年春季號的小說特輯翻譯了五家作品:蘇曼殊、胡適、徐卓呆、王安憶和韓東。蘇曼殊和胡適不必多說,王安憶也不陌生。新生代韓東(1961-)是詩集《爸爸在天上看我》和長篇小說《扎根》的作者。看來香港讀者較為陌生的是本名徐傅霖的徐卓呆(1880-1961),一來因為他的作品不是三四十年代文學主流,二來他活躍時期出版的著作,坊間早失流傳。
錢理群、溫儒敏和吳福輝三人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給徐卓呆定位為通俗小說作家,可惜評語只有短短兩句,說他是「文壇笑匠」、「東方的卓別林」,因此「給社會小說增加了滑稽體式」。徐卓呆寫小說,可說是半路出家。據范伯群在《滑稽大師徐卓呆代表作》序言所引資料,他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到日本留學時,原打算學工業,後來參觀了日本體操學校的運動會,覺得「大配胃口」,乃改變了主意唸體操學校。中國學生以體操作本科的,徐卓呆是第一人。學成後回國創辦中國體操學校。
范煙橋在〈徐卓呆的滑稽史〉把這位體育家一生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體育家、童話作家。第二時期,劇作家、喜劇演員。第三時期,滑稽小說家。此外他還做過翻譯工作,一生可謂多彩多姿,但依范伯群的說法,體育專家「飲譽文壇」的是滑稽小說。徐傅霖的筆名相當別開生面。半老徐爺、破夜壺室主外,他還自稱卓弗靈,既遙向英國諧星CharlesChaplin致意,也為自己筆名的「呆」字解謎:呆者,「弗靈」也。
《譯叢》選譯了〈小說材料批發所〉。如果近現代通俗小說功能是范伯群所說在於「趣味性、娛樂性和可讀性,但也顧及『寓教於樂』的懲惡勸善效應」,那麼單看題目已知此件的「賣點」是胡說八道。話說鬧市一店舖門前掛着招牌,上書:「小說材料批發所/鼓吹文藝/提倡國貨/主人鄧文工題」。這檔口生意不俗,上門接洽的有要取「料」應徵小說比賽的、有慣寫新詩的女學生,因成品字數少要改寫小說換取較高稿酬的、有只為求名而急着要出單行本小說的。這些客人鄧文工一一應付過去。誰料一天這些當初對他貨品表示滿意的客人一一找上門來要求退款,因為他提供的材料,全是前人舊作。
鄧文工怎生解脫?只見他含着淚說:「近來抄襲大家隨處都有,抄了人家的著作,皇皇然刊載出來,也說何必獨責我一人!」這麼一個結局,正是「寓教於樂」。但諷刺小說的滑稽成份本屬廣義的幽默。林語堂有言:「中國之言滑稽者,必先示人以荒唐,少能莊諧並出者,在藝術上,殊為幼稚」。批發小說材料實荒唐,若要以此完成上好的「警世通言」,應該有個最能突顯諷刺意味的結局。譬如說,鄧文工的顧客拿了「材料」紛紛給報章雜誌投稿,或參加徵文比賽,結果連番報捷。這個安排,不必說教,已經收到喻世醒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