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疑似廣播處長」事件是「殺台」先聲 - 李怡

蘋論:「疑似廣播處長」事件是「殺台」先聲 - 李怡

周融的反歧視「疑似廣播處長」鬧劇,已有不少評論。多數輿論認為,社會上質疑政府改變招聘條件,不涉「歧視」,而是為某人度身訂做而搞一個假招聘。
筆者認為,更深層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度身訂做,而是為誰度身訂做。如果度身訂做的是社會上及港台上下普遍接受的人物,比如招聘廣告說,已退休的從事廣播事業多年的公務員也可以申請,那麼人們會想到為張敏儀、吳錫輝度身訂做,相信社會上不會有甚麼反彈(除了左報)。但為周融度身訂做,社會和港台員工就有質疑聲音了。
為甚麼?因為周融不是他自己說的「政治中立」。他任《千禧年代》的主持人一向保皇,並不公正。去年李柱銘的「漢奸風波」,周融在大氣電波上也力撐「漢奸論」,說李柱銘要求布殊向中國施壓,企圖清晰。中共喉舌《紫荊》雜誌,在今年二月號還點名稱讚周融的聲音,說他「改變了前些年評論一邊倒的局面,起到了平衡輿論的作用。」
周融的保皇政治評論角色,給他帶來了06年的銅紫荊星章。劉慧卿說,「做新聞評論員可以拿到紫荊獎,真是一絕。我們希望幹這一行的不是每一句話都罵政府,但你最少要很公道,而不是做到拿獎,如果找他來做處長,我們一定很擔心。」劉慧卿其實已說得客氣了。我們當新聞評論員的,有責任對政府及所有公眾人物發揮監督作用,因此,對當權者要永遠置疑,這是評論員的天職。周融拿紫荊獎,說明他不是一個對政府起監督作用的稱職評論員。
周融自稱不是左派,但他這次維園阿伯式的發飆,在一片唾罵聲中,卻獨得左派議員劉江華、王國興等人支持,左報也沒有予以批評,因此他的傾向性相當明顯。
招聘廣播處長這個職位,之所以引起社會上這麼多聲音,尤其港台員工的反應,主要因為去年發表的《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建議在未來設立的公共廣播新機構,把現有的香港電台排除在外。這件事引起港台上下以至社會上對政府「殺台」的恐慌。港台有不少人因此流失,留下的員工就普遍表示要「撐」港台,力求在公營廣播中留下這個長期以來堅持言論獨立、編輯自主,不受商業利益左右的廣播機構。近年港台出了一些負面新聞,但大部份節目,包括《頭條新聞》《鏗鏘集》等仍維持水準,烽煙節目除了周融任主持的《千禧年代》之外,也都能維持公正、獨立。負面新聞實無損港台整體堅持崗位、嚴守傳媒分際的表現。

香港電台代表着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雖由政府撥款經營、卻不需為政府的所有政策講好話的編輯自主精神。回歸後,這種價值觀被徐四民狠批,被董伯指罵,但卻為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所維護,因為她看到,政府做錯的地方須要有輿論指出,港台雖由政府撥款,但財源來自市民交出的稅費。香港許多市民愛護港台,也支持這種價值觀。港台員工也為了延續這種價值觀而力撐港台的存在及過渡成為公共廣播新機構。香港市民和港台員工撐港台,是因為新聞界的自我審查遠較十年前嚴重,我們需要維護靠公帑支持卻不畏權貴的廣播機構。
在港台員工力撐港台聲中,我們看不到周融身影。
周融自稱他「自己對香港電台有深厚感情」,但他的「感情」顯然得不到港台上下的認同。李慧玲日前在《左右大局》中說,「周融當務之急,不是一個學位,而是要好好檢討為甚麼港台中人這麼討厭自己。」
港台中人真正討厭而且憂懼的,是一個不認同港台價值觀,一輩子只會看風駛𢃇、奉迎上級和權貴的人。其實,把一個港台上下都討厭的人擺上處長之位,有志之士當會紛紛求去,港台自然就散掉了。這正可以達到「殺台」目的。
政府要聘請這個「疑似廣播處長」,目的是要把港台好好經營下去嗎?還是要假他的手去「殺台」?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