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或許有許多明星,但星味,是一門湮沒了的藝術。
有明星,但沒有明星味,因為本地的明星,像人工養雞場用電燈泡孵出來的小雞,用工業飼料催谷,還沒等發育好,急急屠宰,速速冰鮮,一個社會有明星,但沒有明星味,就像也有許多雞吃,但都是超級市場買來的,味道不對。
吃雞也要講究「走地雞」吧。見過走地雞沒有?一片曠野,牠自由自在啄食,一隻走地雞,昂首挺胸,雞冠紅,毛色亮,走起來顧盼自雄,雞有雞的傲慢和自信。
這就是所謂星味了,像奧斯卡金像獎頒獎,走紅地氈進場的一刻,凱特白朗芝、海倫米蘭、尊尼狄普,還有妮高潔曼,都是自然曠野光采四射走地的一羣。衣裝華麗,是最起碼的包裝,那份顧盼倩然的華貴,鮮紅的雞冠、絢爛的羽衣,熠熠其華,閃閃生輝,這就是星味。
奧斯卡頒獎,落敗的人,鏡頭對準,宣布的名字不是自己,怎樣也一起雀躍鼓掌,轉過頭來笑臉向鄰座的幸運兒道賀,裝出一副替她欣喜、而又略帶詫異的神情?四千萬觀眾全球在盯着,得獎人不是自己,一份失望和落寞,包飾得恰到好處,多一分即是虛偽和過火,少一分又顯得酸而小家子氣。五個候選人,得獎只有一個,宣布名字的一刻,其他四個的反應,要跟身上的衣服一樣雍雅而華麗,這一份星味,要靠許多年的修養。
還有領獎時的急才,像丹尼戴路易,向頒獎演過英女皇的海倫美蘭跪一膝,自嘲:這是我最接近封爵的一刻,抬捧了頒獎人,也含蓄地諷刺一下演戲這一行,一切恰到好處,觀眾大樂。
還有尊尼狄普,沒得到最佳男主角,但不要緊,他的到場,已經像銀河系裏的一顆太陽。這就是星味。
有明星的地方,不一定有星味,明星是稀有金屬,像磁石,星味是一片磁場。沒有星味的明星,只是一堆銅鐵。明星不是極力催谷就會成材的,就像走地雞,需要陽光、綠葉、泥土、毛蟲,而不是輸送帶上加了激素的工業飼料。
不然,那麼不人道的環境,養出來的雞,容易有禽流感,引起色情醜聞的風暴。當她們計算損失時,是失去了幾個商品的廣告代言金,而不是幾部戲的片酬,因為電影這部份早已萎縮了。多麼叫人遺憾,吃慣冰鮮雞,無從了解走地雞的風味,一樣是家禽,但牠的毛色特別亮,雞冠份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