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入荷里活 - 邁克

殺入荷里活 - 邁克

資料如果正確,對上一位口吐外語榮登奧斯卡影后寶座的女星,是《戰地兩女性》的蘇菲亞羅蘭,老到影迷就算記得都不敢大方承認,以免被質疑永久地址在侏羅紀公園。甜美的五、六十年代,法國女星沒有殺入荷里活的宏志,高姿態登陸加尼福尼亞的,反而是恃靚行兇的阿倫狄龍。他在彼岸的銀色事業並不順利,很快便收拾行李打道回府──門面話說得多漂亮都好,在美國發展英語不靈光實在不行。
曾經一度,大家以為伊莎貝雅珍妮會成為國際明星,她在七十年代中衝出法國,接拍波蘭斯基的《怪房客》及荷索的《吸血殭屍》,並且和當時最紅的美國男星賴安奧紐演了《TheDrive》,樓梯一響再響,人遲遲不見下來。隔了十年鼓起勇氣再戰荷里活,搭實華倫比堤和達斯汀荷夫曼的壯健膊頭,以為樹大遮陰十拿九穩,誰不知《Ishtar》成了影史上最慘烈的仆街電影之一,從此絕跡越洋客機,叠埋心水忘記英語。八十年代初伊莎貝雨蓓也進軍美國,同樣跣腳滑鐵盧,《天堂閘》沉沒的悲壯只有鐵達尼號可堪比喻,一時之間法籍女星個個染上現代妲己嫌忌,遠赴荷里活似乎只為了傾國傾城。
如是者又過了十年,雪恥機會終於來臨,艾曼妞琵雅瀟灑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蘇菲馬素跟手傍着占士邦橫闖不夠的世界。不過無可否認,她們都只起花瓶作用,而且吃過頭盤主菜欠奉,距離「事業」的層面很遠。同期在海外發展的維珍妮亞樂黛容專攻支流,演了楊德昌的《麻將》和占士艾華利的《士兵之女永不流淚》,可惜李安納度狄卡比奧掛頭牌的《迷幻沙灘》掀不起浪花,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