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人口老化,本港的白內障病人不斷增加,患者更換傳統人工晶體,雖可改善視力,但因晶體不能過濾來自電腦或太陽的藍光,引致黃斑點病變。眼科醫生指,新一代的「非球面淡黃晶體」能有效阻隔藍光,減低病人手術後出現其他眼疾的風險,但每隻淡黃晶體售價約2,000元,較傳統晶體貴一半。
非球面設計聚焦一點
眼科專科醫生林傑人表示,眼睛的天然晶體可阻隔紫外光及藍光,藍光來自太陽、電腦、激光、機器及辦公室內的光源。白內障病人摘除天然晶體,植入傳統的人工晶體後,只可過濾紫外光,不能過濾藍光,過量吸收有害藍光,可能對視網膜造成傷害,增加患上黃斑點病變的風險,嚴重個案更可致失明。藍光也可引致眼底黑色素瘤,再併發眼癌,但此病症在中國人較罕見。
本港已引進加入了可過濾有害藍光化學物的新一代「非球面淡黃晶體」,林傑人表示植入此款晶體的病人會感覺光線較柔和及自然,而非球面的設計,更可令光線聚焦於一點,提升視力質素。由05年至今,本港最少進行了594宗「非球面淡黃晶體」植入手術,沒有病人出現後遺症,06年公立醫院也引進此款晶體。
林傑人表示,美國曾進行研究,測試44名分別使用「非球面淡黃晶體」及傳統人工晶體病人駕駛時的視力,發現使用淡黃晶體的病人,較使用傳統人工晶體者,早25呎看見行人,並可早約15呎看見前面的警告牌字句。
陳女士(約50歲)雙眼也同時患上白內障,兩、三年前左眼先植入傳統人工晶體,約半年前右眼植入「非球面淡黃晶體」,雖然使用兩款不同的晶體,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但右眼的視力較左眼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