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找個空檔去看看舊天星碼頭停車場上蓋的MobileArt吧。機會難逢,此其一。香港既是首站也是唯一華人城市,他們甚至不會去北京或上海。整個意念從構想到執行實現,極具啓發性,此其二。展覽館由向來紙上行兵的明星建築師ZahaHadid操刀,現終可親訪她天馬行空的實景現場,此其三。
我知道有些人很介意藝術與商業掛鈎,對於商場或名牌舉辦的展覽或類文化活動嗤之以鼻或反感。我沒有這樣的潔癖(或許是批評的論據沒有說服我),又不會天真與儍得看了商業贊助的藝術展就變成物質奴隸。對我來說,藝術館與商場的分別不在於藝術的價值,或者趣味的高低。美,才是終極的標準,但定義可以多元。不是沒有反省,而是有些事不必設限,現代社會應該容許更多可能性。
流動的概念令人着迷,恍如馬戲團的遊牧賣藝形態,一站終了又再上路。前兩天下午入場走了一圈,隨着導覽女聲(只略嫌太感性磁性)行行停停,像走進別人的人生看了一場光影故事,觀賞經驗頗特殊。
我特別喜歡阿根廷藝術家的作品《行人道》:停靠在路邊看水窪倒影的樓房,水滴、光影、市聲紛陳交織,從黃昏到黎明,晝夜晃悠而過,尋常景致映照時間消逝如人生。後來我回頭再進去看一遍,才悠悠想起某年仲夏,在薩爾斯堡街角避雨的一個下午,一起看雨的那個人已失散多年……畢竟藝術的感受是很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