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中證監開閘慢礙企業併購

國策透視:中證監開閘慢礙企業併購

平安保險(2318)自1月18日公佈其16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世紀融資計劃以來,由於一直對具體集資用途三緘其口,其超低透明度不但招致內地股東及公眾怨聲載道,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以至新華社亦加入連環發炮,及後更被指為近期跌市元凶,中證監前晚終於作出「遲來的表態」;但歸根究柢,平保之所以誓死不招,可能與中證監的再融資審批制度過於僵化及冗長有關,此機制一日不改,勢必阻礙公司收購合併發展,亦容易遭有心人利用壓低公司股價圖利。

融資審批需時逾兩月

一直以來,內地公司之所以不想用H股形式上市,主要因為中證監在融資審批上靈活性不足,遠的不說,單以去年江銅(358)發2.9億新A股、中石化(386)300億元可換股債券及濰柴(2338)6000萬新A股再融資為例,由公佈、舉行股東會、取得中證監核准及完成發行,需時4至6個多月,其中中證監的審批往往佔兩個月以上,反觀紅籌或其他上市公司,倘若在股東年會時已取得一般授權,以先舊後新方式集資,整個過程最多只需1個月,大多數情況下,港交所(388)的新股上市審批只是例行手續。
在資本市場,時間就是金錢,或許中證監仍抱家長心態呵護股民,在審批時作出百般考量;而港交所則較以市場為導向,公司重大決策在資料足夠披露情況下,會交由股東們自行決斷,審批可以快速完成,反過來,這將令公司在向股東或投資者伸手時,毋須憂慮過早洩露商業機密,願意為增加融資吸引力而披露更多資料。
其實,從昨日中鐵建(1186)A股公開招股仍可凍結3.08萬億元,以及上周三完成的中石化300億元換股債網下配售和網上公開發售,分別獲11.3倍及140.82倍超購,可見即使是大型集資,只要說明集資用途,投資者仍有胃納,只是平保的守口如瓶,令大家無法說服自己作出不明不白的投資,平保想投資者相信管理層,但該公司在A股上市短短不足1年,管理層並不是畢菲特,叫公眾如何對他們有信心?
正如中證監前晚的表態文稿所言,今年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關鍵一年,既面臨良好機遇,又面對進一步的挑戰,該會主席尚福林更刻意在新一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上,指併購重組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題,可幫助上市公司快速擴張;但收購合併往往與再融資分不開,中證監一邊想公司快高長大,然而在開閘發放資金食糧方面卻慢三拍,又怎能配合新形勢發展呢?
記者:龍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