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估計有150至200名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由於首次病發時缺乏明顯症狀,令不少患者遲遲未能確診,延誤治療。今年44歲的甄先生,05年出現發燒及疲倦等感冒症狀,「最初以為係感冒,點知睇咗七、八次醫生,食極藥都唔好,有一日起身時對腳就突然軟晒。」他輾轉到私家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檢查,才證實患上多發性硬化症,從此需以輪椅代步及面對失禁問題。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腦內科臨床助理教授陳灌豪指,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由於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的腦神經細胞,令神經纖維脫落、發炎及結疤,阻斷神經訊息傳送,導致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出現,例如疲倦、視力模糊、雙腿乏力及小便失禁等,約一半患者會在確診15年後不良於行,需以枴杖協助。他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每次病發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殘障,但只要能及早以干擾素治療,可大大減低復發風險。
早期症狀不明顯
華人患上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較西方人低,陳灌豪表示由於多發性硬化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且需以磁力共振檢查協助確診,而患者首次出現症狀時,腦部已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雖然85%患者在復發後會局部康復,但當中約七成人的腦部功能會在10年後不斷退化。
現時未有藥物可根治多發性硬化症,陳灌豪指,研究證實病人首次出現臨床症狀後立即使用干擾素治療,三年後再復發的風險較發病兩年後始接受干擾素治療的病人低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