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置業投資(七)按揭借多少?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置業投資(七)按揭借多少? - 李兆波

這好像不是一個問題,社會人士及家長一般都認為仔大女大要買樓,甚至可能要不惜代價地買。很多時一借就借最少七成,甚至是九成。個人理財範疇中,負債管理是一門重要課題,因為借了的東西要償還,其間亦要付利息,九成負債比率是一個很高的數字。
如果有人「擁有一個物業」,他是否真的「擁有」?以七成按揭為例,樓價500萬元,支付150萬元首期,他擁有的只是三成業權而不是整個物業。還有按揭20年的總利息支出約116萬元(年息3厘)。若利率加至4厘,總利息支出為159萬元;升至6厘,總利息是252萬元,是原來一倍有多。當起始利率越低,面對利率及支出上升的風險便越大,這點置業人士必須留意。

置業應有足夠本金

按揭成數越高,亦代表償還年期越長,或每月還款額越大。我不太主張按揭以20年,甚至是25年為藍本。為甚麼不是10年、12年?時間越長,面對各樣的風險越大。30歲出頭的人置業,做20年按揭,還清時已50多歲,是準備退休的時候了。
借多一點及借長一點,要多付利息及面對較大利率風險。借少一點及借短一點又如何?借少一點代表要多付一點首期,即可能要遲一些才可置業。我不認為遲一點上車有很大問題。讀者可記得我在2月3日那篇分析租樓不一定等於幫人供樓的文章,在等候期間,你可租樓暫住,同時另作適當投資;到有足夠本金及時機成熟,便可以較低價格,購買面積較大的單位。

傳統智慧未合時宜

借短一點可省卻利息支出,但每月付款會比較多。上車是很光榮的事,上了一架全是資產的車更為安穩。貸款越多,心理壓力越大。按揭代表你只是上了一架負債的車,此車要你不停付款;如果在途中你沒有能力付款,便要下車,下車後更有可能要繼續償還負債。可見傳統智慧在這萬千變化的世代,未必管用。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