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10年 母語教學證實失敗<br>中學自決英語授課

實施10年 母語教學證實失敗
中學自決英語授課

【本報訊】被指完全失敗的母語教學即將名存實亡,教育局局長孫明揚首度承認,母語教學政策下學生的英文科成績麻麻,當局決定接納中學界建議,容許學校根據學生的英語能力因材施教,自行分科或分班決定教學語言,最快2010學年實行。若然落實,將來中學主要以雙語教學,不再嚴分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本學年就讀小四的學生將成首批受惠學生。 記者:倪清江、白琳、林浚川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去年中上任後,中學界謀求推翻原定在2010/11學年實行的新教學語言政策,近月情況變得熾熱,代表全港七成中學的津貼中學議會本周二達成教育語言大方向,認為中學應可自決教學語言,英文中學聯會及中文中學聯會也支持。

承認學生英語能力差

現行母語教學政策下,學生的會考英語科及格率,自03年首批應考的學生開始,在合併課程甲和課程乙計算後持續下滑,但當時的教育統籌局(現稱教育局)局長李國章卻拒絕承認,反指及格率上升,而當時的常任秘書長羅范淑芬也極力維護母語教學政策。
孫明揚昨與傳媒聚會時,指學生的英文仍需努力,並承認他們的成績麻麻,外國商會也批評港生英語水準下降,「作為國際城市,(學生)唔可以連英文都唔好。」他稱將在兩至三個月內公佈微調教學語言方案,在鞏固母語教學的同時讓學校自決教學語言,令學生有更多機會在英語環境下學習,「會用校本做法,學校最清楚學生能力。」
政府正考慮准許學校分班或分科以英語或母語授課,但孫明揚未透露構思細節。孫表示,當局會定下嚴謹和客觀準則,並設立機制確保有效運作,學校需提高透明度,如在網上公佈各科的教學語言,「教育局會把關,唔可能走回掛羊頭賣狗肉情況(即中英夾雜授課),要得家長信任、社會監管。」至於可能會造成校內標籤效應,他強調他是為整體香港好。

03年會考放榜,首批由英中轉中中的一名學生,手持欠佳的成績單流淚,稱自己是轉制中中的白老鼠。

不少在母語教學學校就讀的學生收到會考成績單後,傷心落淚。

六年後無縫銜接大學

一般相信,日後做法是中學需要根據每年所取錄適合以英語授課學生的比例,作為分班或分科依據。孫明揚指出,現時每年有60%適齡中學畢業生修讀大專課程,所以中學需培育出60%可升讀主要以英語授課的大專生,因此適合以英語授課的升中生,也應由現時目標40%,提升至60%以上。他說透過已落實的小學小班教學和提升小學師資,期望在6年後達標,屆時以英語授課的中學生將大增,「做到無縫銜接大學。」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黃詩麗歡迎他們的訴求獲接納,「𠵱家一刀切,係犧牲咗學生學英文嘅機會同時間。」她指按學生能力分班可提高學習效率,不擔心有標籤效應。
新任中中聯會主席葉賜添直指10年來的母語教學完全失敗,「完全被扭曲,中中變成二等,冇家長想畀子女入次等中學,副作用大過母語教學嘅好處。」他任校長的培正中學,一直進行專業抗命,於物理、化學、電腦和小量數學科採用英文教材,但用粵語授課。
英中聯會主席陳璐茜認同學校自決教學語言,她說以後主科以英語授課的中學,才能繼續叫英中。

03年任教育統籌局局長的李國章,往聯招中心視察,他當時落力推行母語教學。

母語教學政策大事記

1984年
事件:教統會訂定明確政策,鼓勵中學以母語授課

1996年
事件:教統會重申母語教學政策目標

1998年
事件:新學年起在各中學初中級別實行母語教學政策,但114間中學准以英文授課

2000年
事件:將原定在01年進行的檢討押後至03年

2001年
事件:145間中文中學在新學年起,全部或部份高中課程可用英語授課

2002年
事件:中大研究指中中學生成績普遍提升,尤以科學成績最為顯著;英中學生成績普遍下跌

2003年
事件:首批母語教學政策下的學生會考成績公佈,多間轉為中中的前英中,英文科成績下跌

2004年
事件:將檢討期延長,以致實施新機制的年份由06年押後至07年

2004年
事件:第二批母語教學政策下的學生會考成績公佈,中中平均成績有進步,但英文科仍較02年改制前的考生差

2005年
事件:首批母語教學下的學生高考成績公佈,摘A比率和及格率均創近十年新低

2005年
事件:公佈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檢討報告,收緊英文中學的「發牌條件」

2006年
事件:第二批母語教學的學生高考成績公佈,摘A比率和及格率再創新低

2007年
事件:孫明揚出任教育局局長,教育界要求推翻新中一派位機制

昨日
事件:孫明揚為中學教學語言自決開綠燈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