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人為中國雪災地區籌款,T恤上印了四個字:「雪中送暖」,令人一見,自然想到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四個字在寒冷的冬天讓人見了,特別暖烘烘,腦海裏出現的,是熊熊一盆炭火,燒得一室如春。
南方無雪地區的人,對於「雪中送炭」的認知,不是來自生活,而是來自文學,文學著作中那種大雪紛飛的描述,像《林冲夜奔》,像《齊瓦哥醫生》,冰天雪地,都從文字中湧出來,從來沒見過雪的南方人,心裏也會冒出寒意,就想着為書中角色送上一盆炭火。
這盆炭火,對於南方人,尤其是亞熱帶的南方人,是沒有用的,甚至還挺怕人的。於是又有了一個南方人盼望的境界:「綠樹成蔭」。「綠樹成蔭」,涼風送爽,是南方人的享受,南方太熱,再加炭,等於火上加油。
人是動物界最嬌氣的生物,熱不得,冷不得。熱的地方盼冷,所以連給孩子起名字,都是什麼「雪梅」、「覓雪」、「冰嫦」,這些名字讓北方人聽了,若在寒冬臘月,會打個冷顫。北方冬天漫長,最盼的就是春風送暖,所以他們給孩子起名,也帶着這份期盼,就把女兒喚作「惜春」、「春蕾」,把兒子叫作「大春」。
這種期盼,亞熱帶的南方人是不理解的,香港人一聽男人叫「大春」,還會因為另類聯想而發笑。所以在此地,遍數人頭,也就拍電影的人裏,有一個「小春」,想頭不大,謙虛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