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必修文革樣板戲<br>教育部被轟「發神經」

中小學必修文革樣板戲
教育部被轟「發神經」

文革時期曾紅極一時的革命樣板戲,將成為中國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中國教育部已對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增加了京劇教學內容,而選定教學曲目中,大部份選自文革時期流行的革命樣板戲,其中一些歌詞不但充滿紅色極左意味,更令不少經歷過文革的內地民眾不寒而慄。有內地民眾斥教育部「神經病」,並稱「決不會讓我的孩子去學那些東西!」

據北京市教委體美處副處長王軍介紹,為了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教育部對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並在北京、上海和廣東等10個省市自治區的試點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推開。從今年3月至明年7月,10個省市自治區各選20所中小學進行試點。目前,15首京劇教學曲目已確定,教材編寫和光碟研製工作也已啓動。

學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

王軍表示,當前中小學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藝術鑑賞能力降低問題,開設京劇課「有利於強化學生民族文化學習意識」。選定的15首教學曲目中,有9首是文革「樣板戲」的內容,包括京劇《紅燈記》選曲《窮人孩子早當家》、京劇《沙家浜》選曲《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京劇《紅色娘子軍》選曲《接過紅旗肩上扛》等;根據不同年級,確定不同的教學唱段。
當局的決定引起內地各方反應。北京雙榆樹中心小學校長曾樾稱,京劇是國粹,納入學校教育非常有必要,而且「樣板戲是當年每個人都會唱的。」又稱「我會和學生一起唱,還能給他們講一些背後故事。」北京的家長張先生表示,自己是上世紀60年代生的,「我們這代人,對於樣板戲有深厚感情,孩子如能學唱,我們之間的話題會更多。」

「勾起慘痛回憶不寒而慄」

但也有不少民眾對當局的決定表示反感。在北京媒體工作的羅先生對本報指:「教育部的官員簡直是神經病!怎麼能把這些東西作教材,讓孩子學?!」「樣板戲是文革產物,它勾起我們這代人多少慘痛回憶,現在一聽到還讓人不寒而慄,我是決不會讓我的孩子去學那些東西的!」也有網民指,「憑甚麼規定要學京劇?中國傳統戲劇那麼多,要學就學我們東北『二人轉』好了!」「北京人喜好,不代表我們南方人也鍾意!」
北京《京華時報》/本報記者

話你知:否定傳統 炮製怪胎

樣板戲,正式名稱叫「革命樣板戲」,是文革時期(1966-1976年)中國大陸的「文化怪胎」,毛澤東煽動的文革把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都當做反動打入冷宮,令中國的文化藝術領域「萬馬齊瘖」。為充裝門面,在毛的妻子江青親自欽點主持下,選出一些傳統戲曲重新包裝,改曲填詞,使之充滿革命味道,符合當局標準後推出,全國效仿,謂之「樣板」。
首批樣板戲共八個,包括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以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之後又推出第二批共四個,包括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和《杜鵑山》。在長達10年時間裏,這幾個戲頓成全國數億民眾唯一的「文化享受」。

部份革命樣板戲歌詞

《接過紅旗肩上扛》──《紅色娘子軍》選曲
接過紅旗肩上扛,接過先烈手中槍!
踏着英雄足迹走,革命到底永不下戰場!
放眼看天下,風雷震八方!
燎原烈火旺,工農齊武裝!
誓把那南霸天北霸天,一切反動派統統埋葬!
照耀着我們的是永遠不落的紅太陽!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紅燈記》選曲
好閨女!
提籃小賣拾煤渣;
擔水劈柴也靠她!
裏裏外外一把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栽甚麼樹苗結甚麼果;
撒甚麼種子開甚麼花!

15首必學京劇曲目

小學:
一年級《報燈名》
二年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紅燈記》)
三年級《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紅燈記》)、《甘灑熱血寫春秋》(《智取威虎山》)
四年級《接過紅旗肩上扛》(《紅色娘子軍》)、《萬紫千紅分外嬌》(《紅色娘子軍》)
五年級《猛聽得》、《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沙家浜》)
六年級《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你待同志親如一家》(《沙家浜》)

中學:
中一《兒行千里母擔憂》、《猛志在胸催解纜》
中二《這一封書信來得巧》、《趁夜晚》(《奇襲白虎團》)
中三《智鬥》(《沙家浜》)

註:括號內為所屬樣板戲
資料來源:北京《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