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防衞盾具反衞星能力<br>美導彈射毀衞星

證明防衞盾具反衞星能力
美導彈射毀衞星

美國太空穿梭機阿特蘭蒂斯號安全回航後,海軍射擊失控間諜衞星的窗口隨即打開,儘管太平洋天氣不佳,射擊衞星時間推遲了九小時,一俟海面平靜,神盾驅逐艦立即發射出一枚導彈,三分鐘後一擊即中,成功擊中目標。今次是美軍首次用實戰行動,證明導彈防衞盾已具備「反衞星能力」。

本港時間昨晨11時26分,當太平洋海浪稍為平靜,候命多時的神盾驅逐艦「伊利湖號」(USSLakeErie),發射改良型標準三型導彈以時速27,000公里朝北極軌道極速射去,三分鐘後,成功擊中一枚重2,268公斤(5,000磅)、名為「美國193」的間諜衞星。
截擊成功,軍方即時以視像會議通知國防部長羅拔蓋茨(RobertGates),國防部隨後發表聲明,審慎地指出要一天時間才能確定導彈是否擊中衞星的燃料缸,但多名高官私下透露,種種迹象顯示燃料缸肯定被擊中。
「美國193」間諜衞星的燃料缸,載有454公斤(1,000磅)有毒火箭燃料聯氨,若衞星墜地,人類接觸聯氨,嚴重可影響生殖器官、肝臟和腎臟,甚至死亡。軍方宣稱為免造成環境污染和人命傷亡,所以必須發射導彈擊落衞星。

恐碎片墜地洩露機密

不過,軍事專家一直質疑,截擊花費達4,000萬至6,000萬美元(3.1億至4.7億港元),勞師動眾背後,是因為恐怕衞星碎片墜地會洩露機密,以及藉此進行反衞星實戰射擊。美軍之前進行多次反導彈測試,都是測試導彈防衞盾本身的分系統的能力,各分系統測試成功後,才能進行一次貼近實戰的全面試驗。
這次反衞星行動比反導試驗的條件更苛刻,反導測試可因為條件不佳而取消,但攻擊衞星一俟射擊窗口出現就要打,打不中是攔截失敗,不打也是攔截失敗。這次行動背後意義重大,羅拔蓋茨前天親到夏威夷視察,並於昨晨2時40分親自下達射擊令,然後飛返華盛頓等候截擊結果。
今次一擊即中擊毀衞星,無疑給導彈防衞盾打了支強心針,證明導彈盾的反衞星能力依然是世界最高水平,可在突發時候付諸實戰。
由於失效衞星被擊中處於較低軌道,碎片隨即掉落大氣層,軍方說:「差不多所有碎片會在24至48小時內在重回大氣層時燃燒,餘下的碎片應在40天內重回大氣層。」代號「燒霜」的專責處理有毒物料小組,隨即出動撿拾碎片,以免裏面的敏感資料落入敵人手中。他們已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撿獲碎片,但撿得的碎片都細過足球,比預期的細塊。美聯社/法新社/中通社

在「伊利湖號」上作戰資訊中心,二等兵杰克遜按掣,發射「標準三型」導彈。 美聯社

摧毀衞星示意圖

白晝擊落衞星難看得到

導彈擊中間諜衞星一刻,衞星會炸成至少10萬塊碎片迸射,但追蹤間諜衞星的業餘天文發燒友說,不要期望會有壯觀的太空煙花迸發場面,因為射擊是在白晝進行,甚麼也看不到。
多倫多業餘衞星觀察家莫爾藏(TedMolczan)表示,通常衞星被射中一刻,最多只能看見「空中高掛一團着火的瓦礫雲,像非常短暫的流星雨」,但這次射擊仍有陽光,理應連爆炸也看不見。要確認射擊是否成功,只能靠歐洲同好觀察衞星翌日是否仍在既定軌道之上。
莫爾藏是個業餘觀察衞星小組成員,20名成員來自世界各地,單憑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秒錶和星圖,已成功追蹤到超過190枚軍事衞星的秘密軌迹,1990年代更發現了美國首枚能避開雷達追蹤的隱形衞星。昨天被擊落的失效衞星,也是由他們率先發現失去動力,再通知官方,有組員並把照片上載到個人網站。
法新社

《人民日報》:美為保太空優勢

針對美國發射導彈摧毀間諜衞星,中國外交部隨即要求美國提供有關數據外,官方報章更狠批美國在太空軍事化問題上持雙重標準,一方面拒簽禁止太空部署武器的聯合國議案,另方面卻大搞太空武器。
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在頭版發表題為《為太空和平擔憂》的評論員文章,指美國頻頻指摘其他國家大力發展軍用太空技術,但中國與俄羅斯本月12日在聯合國裁軍談判會議上,提出禁止太空部署武器的議案時,美國卻立即否決。美國其後用導彈摧毀衞星,還「拚命解釋這一舉動純屬非軍事目的」,凸顯「美國不會輕易放棄以太空技術為基礎的軍事優勢」。
美國擊落衞星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稱,「中方正在繼續密切跟蹤美方此舉可能對外太空安全以及其他國家所造成的損害」,並要求美國及時、迅速提供必要情況與相關數據,「以利直接有關國家採取防範的措施」。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