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枚失去動力的間諜衞星,正以時速35,200公里的速度下墜,直撲大氣層。美國防部嚴陣以待,一艘神盾艦已部署在夏威夷對開太平洋海域,當穿梭機阿特蘭蒂斯號於香港時間昨晚降落,即會隨時發射經改良的標準三型導彈,在太空將衞星擊落。
失控的間諜衞星大小有如一輛巴士,重2,268公斤(5,000磅),於2006年12月發射升空,因電力系統故障失去動力,預料會在下月初墜落地球。衞星墜落時,即使跌入大氣層時會焚燒,但估計仍有1,134公斤(2,500磅)殘骸墜地,加上衞星含有有毒的火箭燃料聯氨(hydrazine),為免造成人命傷亡及有軍事機密外洩,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准美軍發射導彈截擊。
待穿梭機降落後截擊
至昨天,間諜衞星不斷下墜,高度已較一般衞星低得多。美軍從周日起有八天時間進行截擊,昨天神盾巡洋艦伊利湖號(USSLakeErie)已駛進夏威夷對開太平洋海域,驅逐艦德凱特號(USSDecatur)也趕往會合,連同另一艘泊在珍珠港作支援的驅逐艦羅素號(USSRussell),共派出三艘艦隻執行截擊任務。
軍方表示,穿梭機阿特蘭蒂斯號於本港時間昨晚10時7分(當地時間周三早上9時7分)降落後,即打開截擊的時機。由於天氣惡劣,美軍在阿特蘭蒂斯號降落後表示可能在今天截擊。
導彈彈頭內藏獵殺器
今次截擊重任,落在伊利湖號上。伊利湖號載有兩枚經改良三截式標準型導彈,導彈彈頭不裝炸藥,但內藏獵殺器,用紅外線感應追蹤間諜熱能,並自行調校飛行軌道,以時速35,200公里直奔,要在衞星跌入大氣層前一刻,在24,000米的高度,攔截撞擊銷毀失控的間諜衞星。
美軍會於發射導彈前一小時宣佈消息,並由國防部長羅拔蓋茨(RobertGates)最後拍板。美國海軍曾進行14次導彈攔截測試,伊利湖號執行了其中10次,但今次截擊衞星難度比截擊導彈難。雖然艦上經軟件改良的標準三型導彈能識別太空衞星,但由於太空散熱快,紅外線感應較難追蹤目標熱能,而且失效衞星大如巴士,裝有聯氨的燃料箱直徑只有1米左右,對焦更難。
不過,美軍有信心能成功攔截失控衞星,令它的碎片在太空銷毀,不會墜地造成危險。美國國防部本周初已知會船隻和飛機避免駛近攔截海域。
美聯社/美國霍士新聞/《洛杉磯時報》
導彈發射位置
美軍艦隻在夏威夷對開太平洋水域發射標準三型導彈,軍方已知會船隻和飛機勿進入截擊範圍
標準三型導彈
重:1,496.8公斤(3,300磅)
長:6.5米
直徑:35厘米
彈頭:設有獵殺器,用紅外線感應目標熱能,自行調校飛行角度,以時速35,200公里截擊衞星
導彈盾升級變反衞星
美國國防部發射導彈截擊衞星,雖然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口口聲聲稱基於安全考慮,但有專家表示,喬治布殊政府動員大量人力物力,不只純為怕衞星的毒物影響,而是為了檢測和改良反導彈和反衞星武器,例如將反導彈系統改裝成反衞星系統。
攔截洲際導彈關鍵
美軍為了擊落這枚失效衞星大費周章,官員估計,每枚導彈值1,000萬美元(7,800萬港元),整個截擊計劃花費4,000萬至6,000萬美元(3.1億至4.7億港元)。美國1985年出動F15戰機,在24,000米上空發射導彈將一枚衞星擊落,但自此以後再沒有進行反衞星武器測驗。專家估計這次用導彈截擊衞星,至少在三方面有測試和示範作用。
首次,自上月起,海軍隊員包括200個工業專家和科學家,不斷鑽研改良神盾反導彈防空系統,把雷達由追蹤導彈改成追蹤衞星,證明神盾可在短時間內改裝成反衞星系統。
第二,這次行動給國防部機會進行緊急情況演習,試用一些打太空戰所需的重要軍備,如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的聯合太空運作中心內精密的太空識辨、追蹤和瞄準系統。
第三,這次行動測試了艦載導彈是否可以成功截擊剛進入地球大氣層的衞星,如把衞星當成導彈,就是攔截洲際導彈過程的關鍵一步,可供發展導彈盾參考。
羅得島海軍戰爭學院軍事太空專家弗里茲(JoanFreese)說:「不論今次截擊衞星動機如何,對提升軍事能力肯定有幫助。」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