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誘.罪》是今年盡出鋒頭的戲。既然《色,戒》沒有獎,這一部是不是更出色?
不是不好,而是有點怪。劇情講一個貴族的女兒,暗戀上管家的兒子,愛得不到回報,男生愛上她的姐姐,變成了恨,小妹妹誣告管家的兒子強姦,累他被送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場,而且在鄧寇克大撤退的前夕,病死灘頭。《愛.誘.罪》就是女主角老來的懺悔。
英國閨秀小說的題材,導演和男女主角都是英國人。片中鄧寇克沙灘的一個五分半鐘的長鏡頭:遠方的硝煙,灘上零散狼狽等待上船的官兵,有的人在閒聊,有的人在唱歌,一個軍官在鎗斃帶不走的戰馬,天空一片灰黃,導演在表演功架,令人印象深刻。
可是,感覺為什麼還是有點怪呢?因為這樣的大題材,在英國導演手上,是只為已故的大衞連度身訂造的。如果大衞連來執導這齣戲,效果會不一樣。例如,他會省掉女主角的姐姐最後在倫敦地鐵避空難、炸彈炸毀了水管、在水淹車站時,女主角在水裏載浮載沉的這一場。
這場戲,女主角的姐姐死得很淒美,像一朵水蓮。由她的妹妹來憶述,用畫面交代。在視覺上,相當的震撼,但是大水衝湧進地鐵的管道,人家寇比力克在《閃靈》裏早就用過了,不見得新鮮。女主角的姐姐姬拉麗莉的屍體浮沉在水裏,是很有美感,但令人覺有點浮麗。
浮麗,英文叫做Flowery,一般形容過份雕飾的文筆。英國的文風,一向崇尚淺易中求深奧,太多花巧,像巴洛克的建築,最易令批評家皺眉頭。
看《愛.誘.罪》,不禁懷念起大衞連來。如果這齣戲由他老人家掌導,會更加深沉而潛歛。不錯,今天的荷里活,為了遷就年輕一代的愚昧,越來越愛玩視覺效果,也越來越「畫公仔畫出腸」了。但如果大衞連在,他是會堅持含蓄的。
如《齊瓦哥醫生》,最後講到女主角的前度男友,加入了紅軍,戰死在前線,也只由另一角色把死狀說出來,不必用一個畫面,戲的大格局,在整體,導演有自信,不必在這種細節上繡花,這是大衞連與美國荷里活的分別。
即使玩影像,大衞連絕不玩二手的,像《沙漠梟雄》中黑武士奧馬沙里夫出場,在太陽和黃沙的氤氳中自遠而近,一個定鏡,也是五分鐘,是電影有史以來最難忘的畫面。
這就看出功力之差異。《愛.誘.罪》的導演,太着跡於表現,太想做大師,荷里活也要浮誇奢麗的影像。一代不如一代,是鐵定的事實,英語電影也人才凋零了,大衞連的時代,英美領袖是邱吉爾、艾森豪和麥美倫,當今荷里活,合該出一個奧巴馬的時世,人類也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