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br>數據未反映實況 民眾活得更苦

學者分析
數據未反映實況 民眾活得更苦

北京經濟學家仲大軍在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指出,統計局公佈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數據不足以反映中國實況,實際上,這兩年中國普通民眾感受到的CPI,已經超過兩位數的水平,令人回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六四」風波前的情形,所不同的是,當年的通脹主要是國內原因所致,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一部份,通脹原因更為複雜,結果也更難預測。

去年5000億美元熱錢湧入

仲大軍指,國外熱錢大量流入是通脹的重要原因,僅去年就多達約5,000億美元,「但中南海所依仗的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們,抱殘守缺,對人民幣升值過於政治化,導致熱錢越滾越多,當局要不斷發行人民幣去應對,這樣情況,物價能不上漲?通脹能不加速?」他說,如果四、五年前當局能順應時勢,加快人民幣升值,「只要每年升5%,我相信這幾千億熱錢就會退走,民眾就不至於要承受現在的通脹壓力。」
中國政府已把「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和「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同時列入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溫桂芳認為,在即將召開的11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物價問題將是決策者關注的焦點,這不僅因為物價上漲過快會影響到社會穩定,還關係到改革的繼續深入。

「領導想嘗試89年感受」

不過,也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下滑風險遠大於過熱,政府應放棄加息,轉考慮其他調控手段。內地網民也反應熱烈,有網民指,「用高通貨膨脹來為高GDP增長埋單,老百姓只會越來越窮!」「新一代領導人很想嘗試89年6月的感受吧?那就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