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中議會要求修訂母語教學政策<br>促准中學自決初中教學語言

津中議會要求修訂母語教學政策
促准中學自決初中教學語言

【本報訊】政府正檢討母語教學政策,教育界近期就「微調」有關政策漸達共識,代表全港七成中學的津貼中學議會昨提出修訂「大方向」,要求當局准許各中學在初中級別按學生語文水平,以分班和分科形式自訂教學語言,屆時將出現一校兩制。英文中學聯會也支持有關建議。

「咁僵化對學生冇好處」

現稱教育局的前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及前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任內,制訂的英中新標準,是中學必須持續取錄85%適合以英語教學的中一新生,否則須要轉為中文中學,達標的中中也可轉為英中,每6年評核一次。首次執行「上落車」機制將在2010/11學年推行,原計劃在明年公佈英中名單。
母語教學政策被指拖低學生的英語水平,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去年上場後,教育界要求就母語教學政策「翻案」,孫早前表示在三個月內會有決定。
津貼中學議會昨舉行教學語言研討會,有百多名校長或學校代表出席。該會主席黃詩麗指出,與會者認同大方向是不再硬性規定中學教學語言,「如果再係咁僵化,規定(中中)中一至中三唔可以用英文,對學生冇好處。」她指母語教學也有優異之處,該會支持雙語教學,每校根據學生的語文水平,分班或分科以英語或母語教學,不再強分英中和中中;她認為理科用英語教學較佳,而重分析和表達的西史和地理等,則宜用中文授課。

英文中學聯會支持建議

英中聯會主席陳璐茜表示,該會認同學校自決教學語言,讓初中生可接觸更多英文。
有昨日出席會議的校長表示,會上中中和英中代表均有強烈共識,認為應淡化兩類學校的分野,「中中少學生入大學,令到學生抬唔起頭。」該校長表示,有與會者稱願意公開增值指標、全港性系統評估和會考成績,作為自決教學語言條件,令外界可監察學校的決定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