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識的抬頭 - 李怡

個人意識的抬頭 - 李怡

在內地,之所以當局允許並協助拍《集結號》這樣的電影,是基於中共傳統的組織教育中「小局服從大局」的觀念。主角谷子地帶領着一連人死守陣地,對抗人數與武器優勝得多的國民黨軍。上級交代命令時說,聽到集結號的聲音就撤退,否則戰至最後一人也要死守陣地。在傷亡纍纍之中,有士兵說已聽到集結號,但谷子地因震聾了耳朵所以沒聽到。他堅持不撤,最後全部戰死,而他僥倖生存。死去的兄弟,都被當作失蹤者,家人沒有享受到烈屬的待遇。谷子地堅持為他們討回公道,想不到最後在他上級的警衞員口中得知,為了阻截國民黨軍,使解放大軍贏得戰爭,上級根本沒有吹集結號。谷子地大為震怒:要保存大軍的實力,就不顧我們的死活啦?
這種事情,本來在戰爭中是常見的。外國電影似也有過一小隊人擔任阻擊任務,牽制敵方主力部隊,以致小隊人一個個犧牲的情節。所不同的是,通常上級都把任務交代清楚,告知在完成任務後就撤退,或提供支援。《集結號》則是上級在交代任務時,提到會有集結號,而結果沒有,等於是欺騙了或拋棄了這個阻擊連。從大局來說,也許理所當然,但從小局,也就是從這個連隊來說,卻是生死相關的事。
《集結號》這樣的電影,若在改革開放前拍,會是不同的演繹。小隊必然相信組織,自願為大局犧牲,在知道沒有吹集結號時也不會有強烈反應,反而會認為「死得光榮」。
但近十多年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個人意識抬頭了:個人的生死幸福是極關重要的,小隊人的生命也是生命,為什麼要顧大局?組織會欺騙你、拋棄你,所以,為什麼還要相信黨組織?
「拋棄你的始終是黨組織」,難怪成為內地人民觀看《集結號》的普遍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