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有數百名網民上街示威,抗議當局偏袒名人,在處理近日淫照事件上選擇性執法。透過網絡呼籲網民參與社會行動,03年的七一遊行已有先例,但當年基本上是各媒體全天候鼓動大眾上街,而今次的行動主要靠互聯網討論區及少數報章的報道,也吸引了數百人參與,比得上一般的政黨遊行動員,這顯示透過網絡動員的基建已具雛形,不容忽視,將來或會成為左右大局的社會力量。
兩派報章處理手法各異
翌日,多份報章的社評皆有論及此事,但反應迥異。以大眾市場為主要目標的三份報章,傾向認同網民的訴求,強烈批評執法機關的處理手法,同時該三份報章亦是追蹤這宗「新聞」最賣力的媒體;反之,一份親中報章和一份老牌財經高級知識分子報,其社評則認為政府只是依法辦事,間接認為網民無的放矢,並指出需要正視網絡罪行和教育的問題。該兩份報章過去數周同樣沒有用顯著篇幅報道這宗城中奇聞。姑勿論報章社評意見與讀者口味的互動關係為何,霎時間,因應着藝人私人放浪照片在網絡的公開,社會上出現了兩股迥然不同的見解。
這種分歧源於對網絡世界所持的不同態度。以青年人為主的網民,傾向認為互聯網自有一套獨特的遊戲規則,外人不應置喙;他們既享受網絡的自由,並且十分自我,愛在不表明身份下表達意見;但也正因為自我和身份向來受保護,經常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而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例如網上欺凌、透過公開別人私隱為樂等。另一批人則傾向接受現實社會的法規,就算對社會有所不滿,亦應透過「正常」的渠道申訴,這批人在態度上重視規律和道德價值,而且傾向視互聯網為一種工具,不會將其提升至一種不同於現實社會的生活態度,同時隱約對一些太自我的網民感到不滿。
網絡或成社會角力場所
筆者稱之為網絡世代的代溝,跟年齡間的代溝一樣,我們見到人對事物態度出現鴻溝的「上層建築」,基礎源於經濟、政治和社會因素的「下層建築」;這個由網絡引發的「階層鬥爭」,或會成為將來社會不同力量角力的場所,其對社會文化和政治生態的衝擊和互動,值得關注,這總比天天獵奇更有價值。
侯聯貴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