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通論》重生

凱恩斯《通論》重生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許多經濟學者對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的《通論》(GeneralTheory)推崇備至,認為政府透過調整稅務和公共開支政策,就是應付經濟周期轉變的最佳良方。隨着滯脹(stagflation)的出現和財赤飆升,凱恩斯理論的地位動搖,各界開始把目光轉到貨幣政策上,並視之為應付經濟衰退的首選「武器」。
經過三十多年來被投閒置散,凱恩斯學派的財政政策理論有望再獲重用。2月13日,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簽署法案,落實今年推行個人入息退稅和暫時性的刺激投資措施,總額達1680億美元(約1.3萬億港元)。
在美國以外的一些地方,也開始討論放寬財政政策的優點。向來提倡審慎理財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也改了口風,認同環球經濟前景一旦惡化,個別政府應當採納寬鬆的財政政策。
不過,對於這一套方法的成效,不少人仍抱懷疑態度。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說,應避免推行毫無節制的財政政策。

富裕國家財政已見穩健

孰對孰錯,將要視乎兩條問題的答案。首先,國家如今是否有更大空間,通過財政政策對抗周期性經濟問題?其次,有甚麼論據證明這套方法會行得通?
現時許多富裕國家的財政已穩健得多。07年,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近半數成員國,均錄得結構性財政盈餘。當中歐元區的公共財政就有很大改進,財赤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從01年衰退前的2.1%,降至去年只有0.7%。
若只看財赤數字,美國和英國人肯定十分苦惱。美國在2000年有結構性財政盈餘,可是到07年卻出現財赤,佔GDP的3.1%;英國財赤佔GDP比率更高一點(見圖)。
經周期性調整後,能更準確比較前後的財政狀況,但仍未能反映事實全部。每個國家有不同債務負擔,並面對不同程度的人口老化問題。在經合組織,日本財赤最大、負債最多、人均年齡最高;而英國的財赤較意大利高,可是前者負債佔GDP比率只是43%,遠低於後者的105%。

權威研究肯定減稅成效

那麼,究竟是否應該推行寬鬆財政政策呢?一派經濟學者認為,依靠放寬財政政策提振經濟,可能得不償失,事關政客慣常未到最後一刻都不肯承認衰退來臨,通常拖延一段日子才採取行動,到衰退接近尾聲才減稅和增加公共開支,只會徒添通脹壓力。
再者,當經濟回復榮景時,政界人士又不會贊同即時大力收緊政策,換言之,每次放寬財政政策,結果就是帶來更多長期債務。還有一些學者指出,縱然在最適當時機推出暫時性振興經濟措施,人們也未必會因為一次性的減稅而改變消費模式。
不過,並非所有證據都指向寬鬆財政政策的壞處。彼德森學院(PetersonInstitute)的AdamPosen和奧柏林學院(OberlinCollege)的KenKuttner進行權威研究發現,日本債台高築的源頭是經濟停滯不前,並非歸因刺激經濟的舉措;有關措施看似成效有限,只不過是因為財政政策一般是斷斷續續地推行,實際上,恰當地減稅和增加公共開支還是有效的。
2008TheEconomistNews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