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拉松式的寒流昨稍微緩和,市民終可拋開羽絨衣,迎接久違的春暖。昨日下午陽光普照,市區氣溫一度升至19℃,與天文台前日的預測最高氣溫相距4℃;然而,寒冷天氣警告在和暖天氣下卻仍然生效。天文台解釋,冬季季候風仍然影響本港,今早市區氣溫將跌至13℃,市民須保持警覺,所以繼續維持寒冷天氣警告,但可望於本周二或周三除下。
天文台前日預測昨日氣溫介乎12℃至15℃,但昨日下午市區一度錄得19℃。天文台科學主任李國麟解釋,衞星雲圖顯示香港上空多雲,但昨日下午香港剛好在雲層的罅隙中,日照比預期多,因此氣溫比預測為高,「春天嘅雲比較難預測,隨機性強,較難掌握。」
仍受冬季季候風影響
他又指,當溫度介乎11℃至13℃,天文台就極可能發出寒冷警告,但會一併考慮其他因素包括風速及濕度。目前香港仍受冬季季候風影響,預計今早天氣仍然清凉,市區氣溫只有13℃,新界地區再低2℃至3℃,因此天文台決定維持寒冷天氣警告,「唔好以為溫度高咗就即刻回暖,其實唔係。」不過他預計,冬季季候風已由北風轉為東北風,帶來較和暖天氣,未來一周氣溫將逐步回升,寒冷天氣警告可能在本周二或周三除下。下周日氣溫將升至16℃至18℃。
天文台是在上月24日下午三時發出寒冷天氣警告,至昨日已維持逾25日,突破600小時。民政事務總署昨傍晚在各區開放10間臨時避寒中心,供有需要市民避寒。截至昨午5時,長者安居服務協會全日共接獲756人按動平安鐘,其中81人送院,主要屬痛症及頭暈。
低溫24日歷來第二大寒潮
【本報訊】天文台表示,上月24日至前天均錄得最低氣溫為攝氏12℃或以下,低溫持續24日之久,為過去40年來最大寒潮,也是有紀錄以來第二大寒潮。
天文台昨晨錄得市區最低12.6℃,超過官方12℃或以下「寒潮」定義,寒潮持續24日終於結束,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的第二大寒潮,未能打破1968年連續27日的紀錄。
天文台解釋,寒潮較長主要因為冷空氣不斷從西伯利亞南下,令季候風持續影響本港。源自中國南海以至印度洋的潮濕氣流往北擴展,與冷空氣相遇時,引致華南持續多雲有雨及寒冷。另一方面,熱帶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海水表面溫度自去年秋天起持續低於正常,形成拉尼娜現象,使中國大陸的冬季季候風會較正常強和頻密。眾多因素並存,觸發是次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