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吃餃子 - 程步奎(詩人學者)

大年初一吃餃子 - 程步奎(詩人學者)

從小跟着父母過年,遵循的是北方習俗。除夕夜,一切準備就緒,屋裏屋外打掃亁淨,父親寫好了春聯,貼在大門口,上供的祭品置放安妥,一對兒臂般粗的紅燭點燃之後,開始包餃子了。家裏七八口人,總得包上兩百個餃子,一般是白菜豬肉餡兒。包年夜餃子,其實沒有什麼大講究,跟平常包餃子差不多,只是父親總是正襟危坐,千叮囑萬叮囑,要改口稱元寶。我們小孩調皮,父親轉身看不見的時候,我們就擠眉弄眼,悄聲說:包餃子、包餃子,然後竊笑不止。
包年夜餃子,的確也有異於尋常餃子之處,就是要藏入兩枚銅錢(其實早已是鎳幣了)、兩小塊年糕、兩顆糖。下鍋煮了之後,這幾個受了特種訓練的元寶,混在餃子的大部隊中,再也無法分辨。不經意吃到錢的,今年會發財;吃到糕的,做事的會高升,考學的會高中;吃到糖的,當然是一整年過的甜甜蜜蜜。
年夜餃子包好了,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吃。我們家的習慣是,大人守歲,小孩則早早打發上牀睡覺,因為清晨五點要起牀,祭祖拜年吃餃子(不,吃元寶)。後來我長大了才發現,原來大人守歲,也只守過子時就上牀了,並非通宵不寐。早上起牀後,先跪拜祭祖,隨後向父母磕頭拜年,領紅包壓歲錢。典禮儀式完畢,父親就用一根長長的晾衣竹竿撐起一長串鞭炮,伸到門牆外面,劈劈啪啪放起來,放完鞭炮,諸事大吉,全家團聚吃餃子。
清朝的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元旦(即大年初一),「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餜及寶石等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所說的北京風俗習慣,也就是我家依然遵循的北方習俗。是不是「舉國皆然」,就很難說,因為南方人似乎沒有過年吃餃子的習慣。你去問問江浙人、福建人、廣東人,他們一定覺得,大年初一吃餃子,是異風異俗。
根據清宮所藏檔案,清朝皇帝大年初一吃餃子,習慣與北方老百姓差不多。元旦日一過子時,先祭祖禮佛,拈香放爆竹,然後回到養心殿休息,吃餃子。因為天色尚早,不算早膳,御膳房便呈上四個或六個餃子。只上四到六個,其中大有講究,不單是因為點心不宜太多,還有更重要的「陽謀」。御廚早已準備好兩三個通寶,暗藏在餃子裏,皇帝至少要吃三四個,則必定會吃到大吉元寶,而且還可能接二連三,大吉大利。
連皇帝都要吃餃子,討吉利,看來我們家傳的古風習俗,也可算是文化遺產了。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社會賢達為之奔走,向聯合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