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頭有一本張大春的書,《認得幾個字》,不知內容如何,封面有此數語:「雖然只是幾個字,卻含藏了豐富的文化,我們的世界,都在裏面。」
稍嫌誇張,但也有道理;我因為對文字包括外國文字有興趣,常有類此體會,而且往往從中找到樂趣。
例如作為客套語的「請」字,日常用得多,很少細究,其實當中有一番天地。
「請」字不算很古,最早只見於戰國竹簡,《說文》收入此字,解釋說:「請,謁也;從言,青聲。」對於「請,謁也」,段玉裁如此注釋:「周禮:春朝秋覲,漢改為春朝秋請。」換言之,「請」字字義是從最早的「謁見、覲見」轉變到如今的「請求、要求」。
說同樣的意思,英語是please,從法文的plaire借用和轉變過來,原意有討好、使之喜歡等意思。please在英語主要作動詞,用作客氣說話時,其實屬於短語和感嘆語,好像是先在口語中出現,後來才轉到書面上。
英語的「請」從法文借用過來,但法國人說「請」是s'ilvousplait,比較複雜,一字不漏地譯成英文,是ifitpleasesyou。由於法國人說「你」有親與疏、一與眾之別,所以s'ilvousplait又衍生出s'ilteplait,後者在向一位親密者提出要求時使用。法國人以s'ilvousplait作為客套語,始自十二世紀。此詞簡寫作SVP,其中plait字當中的i字母要加上長音符,法文稱為accentcirconflexe,在元音之上加音符,是法語書寫的特色。
與法文同屬拉丁語系的意大利文,說「請」則作perfavore,favore等同英文的favour,即恩惠之意。意文有piacere一詞,等同英文的please或法文的plaire,何以不用而要說perfavore,我沒有弄明白。
至於作為西方語文源頭的拉丁文,說法就更有趣,「請」是amabote,直譯為英文,便是Ishallloveyou。古羅馬的貴族可能太悠閑,將文字玩弄得像魔術,變化萬千;我們現在學拉丁文,就不免暈頭轉向,例如amabo這個字,不定式動詞是amare,amabo為第一身單數,屬陳述式主動語氣將來時態,入動詞詞形變化第一類,用英文敘述,是firstpersonsingular,indicativeactivefuturetense,firstconjugation。在拉丁文裏要準確認識一個字,得費點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