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大亂 - 陶傑

方寸大亂 - 陶傑

淫照風暴當前,高官語言方寸大亂。當家的那位道德嚴肅,說錯了話,抓人羈押,被指為向上邀功;副手想補救,效應越鬧越烈。
殖民地時代,這些司長處長英國人出任,平時默默做事,少說話。英國文化很深沉,學問都藏在肚子裏,一張嘴巴管得牢,這是從政的起碼要求。輪到「港人治港」的華裔高官,特別是警隊,他們平時在卡拉OK、飲宴、猜枚、吹水的喧鬧氣氛裏成長,升級等排隊,沒有英國人那份修養。
加上香港的記者,二十多歲的天真小女孩,看見穿軍裝的這個一哥,西裝煌然的那個一姐之類,平時亂起花名外號,特首叫「煲呔」,財政司司長叫「唐唐」,還有一個以前管公務員的,叫「平叔」,一個退了休的新貴,叫「阿松」,稱呼沒大沒小,對於高官,英國殖民地時代不同。其威儀來自一份距離,有了距離,就有神秘感,有了神秘感,才有一份敬畏。

英文說的:「跟他混得太熟,就會對他多一分蔑視」(FamiliarityBreedsContempt)。偏偏特區十年,在一個醬缸小圈子,這個人情,那個面子,有太多的酒會、晚宴、剪綵的應酬。一個華裔高官,置身一個喜慶的會場,剛剛上台,還以名譽嘉賓之尊主禮演講,阿Sir訓話,滿場的擦鞋掌聲,剛剛亁了幾杯香檳白酒,這位高官喝得HighHigh的,心情靚絕,走出門口,遇到一批二十多歲的小妹妹圍攏上來「扑咪」,鎂光燈閃不停,看她們一臉仰慕的表情,一半是記者,一半是Fan屎──如果她們是我的Fan屎的話,那麼阿Sir我,自然是一位SuperStar了。
在這種處境,「港人治港」的高官講話,必然不是劉德華的正氣上身,就是周星馳的喜劇感附體。Sound-bite公布,效應負面,本來是小事的就滾雪球般化成了所謂風波。
從前英國的高官,不隨便參加殖民地華人社團的應酬,他不必「畀面」哪個同鄉會。香港的華人小妹妹記者,英文不夠好,開口提問,結結巴巴,英國人打個哈哈,就耍了過去,記者一份自卑感,在英國人的嘴巴裏,就不會像魔術師伸手探禮帽一樣,掏出一隻兔子,再挖出一隻白鴿,然後是一連串五顏六色的手絹,搞得滿場譁然。
傳媒恭維「一哥」,真的相信了,就會High的。英治時代,大家都知道,一哥是英國人,反而會木訥、謙卑,就不會言多必失。「港人治港」,又沒有選舉民主的洗煉,為什麼跟英國人一比,看上去永遠像三流貨色?深奧處,是人類學問題,淺易處,不過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