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星級酒店開學術會議,激昂慷慨,討論第三世界的貧窮,這是一幅現世諷刺畫。開會好,開會妙,除了冠冕堂皇的思想交流,還可以交友,會友,探聽學術行情,順帶在附近觀光旅遊。這是大學老師數得出的少數福利。剛開始赴會,正面理由居多,久之附加的理由更重要,不好玩的地方懶得出席。
我入行的年代,「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AEJMC)的年會恍如鄉巴佬的家庭聚會,輪流在各大學校園舉行。每年七月,窮教員紛紛開年會去,老爺車攜家帶眷,在高速公路上長途跋涉,權充便宜的度假。已故同事愛默里教授當過該會會長,只要問他哪一屆年會在哪裏開,他想也不想,就像爆米花的機器自動從口中嘩啦嘩啦流出來。他說,他們一批朋友借年會開家庭聚會,同齡子女玩在一起,跟着會議成長,叫做AEJMCbabies。
一九七六年,我考完試準備寫論文,從安那堡開部拋錨車,坎坷到達華盛頓,參加馬里蘭大學的年會,算是首開眼界。三年後七月盛暑,我晉級教書已經一年,專程飛到休斯頓開會,在那個黏濕濕的籠裏蒸還不夠,大會安排我們睡在沒有冷氣的學生宿舍,這種酷刑連美國雷鋒也受不了。幾年後,學會順應時代潮流,開始摩登起來,在各地選五星級酒店高談闊論,老一輩的家庭聚會也戛然終止了。
美國各新聞與傳播科系每五年必須經過嚴格的學術認證。AEJMC任命全國五人小組,逐一檢閱-教學、研究、設備、實習,以及學生素質與就業。若未獲合格認證,必釀成全國醜聞,大學引以為恥。有一年,專家組批評明大新傳學院經費短絀,有頭有臉的新聞界校友知道了大怒,展開電話攻勢,害得校長室趕緊豎白旗:「聽到你們的聲音了!」
早年權威專業期刊只有該會出版的《新聞學季刊》,尼克森教授任主編二十年,愛默里教授繼任主編十年,明大因此獨領風騷三十年。歲月不饒人,我開始在明大任教,愛默里準備退休,編務他遷,範圍擴大為《新聞與大眾傳播學季刊》。那時尼克森已住進老人院,從前教過的臺港學生偶爾路過往訪,都令他溫馨感動不已。如今他們都已作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