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片奇異沙漠,不見天日,靜中帶旺。那裏是無數微小生物的幽暗樂園,也是支撐起海洋生態的重要基礎。香港城市大學對這些另類海洋生物進行精密點算,結果顯示,政府致力改善多年的維港水質,只有局部的好轉迹象,有可能受中環填海影響。
可愛的不倒翁蟲形似矮冬瓜,專在海底利用剛毛掘穴覓食,以有機物質為糧食。牠們樣子標致,討人喜歡,卻並非海洋環境的吉祥物;不倒翁蟲能適應嚴重有機污染的海床,牠們數量越多,反映該區海底生境越惡劣。其他類似吸食習慣的底棲生物如稚齒蟲一類,也是不受環保學者歡迎的「污點證人」。
相反,相貌奇醜的沙蠶卻是好兆頭。沙蠶類似蚯蚓、紅蟲,例如中銳吻沙蠶,平時像條小蚯蚓,覓食時則從口腔吐出管形的嘴巴,嘴尖藏有四顆利齒,能噬咬微小動物;人手被沙蠶咬傷,也會感到像燙傷一樣刺痛。這些以攝食海底動物為主的底棲生物,較難適應嚴重污染的海床,所以數量多,才是海洋生態的好消息。
底棲生物是鑑測指標
城大海岸環境與污染研究所於2004年起,在本港水域五個海床地點持續採集底泥,統計棲息海床的生物。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單錦城解釋,底棲生物不可以自由游離棲息地,所以牠們的存活最能反映海洋生境。
「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花掉87億元,於2000年底完成,環境保護署的資料顯示,維港水質已有顯著改善。單錦城則指出,環保署測度水質是用大腸桿菌,着重對人類健康影響。但大腸桿菌減少不代表海洋生態好轉,底棲生物才是海洋生境的準確指標。
從維港兩個海床監測點的數據顯示,西灣河一帶的海底存活了較高比例的沙蠶品種生物,顯示水質有改善。但銅鑼灣監測點的數據則沒有變化,中環近年的填海活動,有可能影響海床環境。這項研究在進行中。
記者:蔡元貴
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