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境外房產商滙款北上遇阻

國策透視:境外房產商滙款北上遇阻

去年內地地價樓價飛漲,新地王之聲此起彼落,政府連番使出組合拳打壓,去年底終於出現轉角回落。但無論是境外上市內房企業,抑或真正的外資公司,要在內地「置地」絕不容易,由於境外上市集資所得難以換滙調回內地使用,不少已上市內房股再融資陷入低潮,新上市則乏人問津,如外管局堅持不解決換滙問題,相信還會有更多無奈爛尾個案。

每次結滙限5000萬美元

去年6月及7月,綠城中國(3900)及信和置業(083)為首的財團,分別用「天價」12.6億元及41.8億元(人民幣.下同),投得上海新江灣及重慶地王,但由於商務部及外管局去年6月及7日先後推出50及130號文,對外資房地產企業成立及換滙進行了嚴格限制,不但審批費時,且每次每家公司結滙金額只得5000萬美元,前者最後要靠母公司墊資解決,後者雖成立多家公司購滙,至今尚未儲齊足夠人民幣繳付地價,無法簽訂正式買賣合同,項目最終可能泡湯。
受到外管局「限外」政策影響,中國基建投資(600,前稱信寶國際)執行董事李笑玉已表示,該集團有意取消包頭房地產發展項目的投資;連港交所(388)亦對有意在港上市的內房公司提出查詢,以了解他們是否能順利將所得資金滙回內地供運營之用。

鼓勵參建經適房更實際

相對其他行業,其實中國政府對房地產公司的監控已空前嚴格,實在無必要再在換滙上再設關卡,與其怕外商或境外上市內房公司挾資炒高地價,倒不如切實執行一年不動工收兩成閒置費,兩年不動工無償收回土地這招打擊囤地狠招;真正要堵塞的漏洞,其實是要防止他們在土地紅線內小規模挖土扮開工,既然政府目前鼓勵發展供低收入家庭購買、毛利率較低的經濟適用房,也可以考慮要求地產公司發展中高檔物業的同時,必須按一定比例參與經適房,這樣房地產業的長遠發展或會更有利更健康。
記者:龍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