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玻璃<br>余仁生川貝枇杷膏 市面約3000瓶回收

發現玻璃
余仁生川貝枇杷膏 市面約3000瓶回收

【本報訊】百年中藥品牌余仁生的川貝枇杷膏驚現玻璃碎片!有市民在該產品樽內發現一塊拇指般大的尖銳玻璃。余仁生接獲查詢後,昨日全面回收市面約三千樽川貝枇杷膏,但指目前尚未發現同批產品藏有玻璃。有外科醫生警告,玻璃可避開X光檢測,誤吞後難以追蹤位置,比誤吞鐵釘更棘手。 記者:白琳

「見佢川貝成份好似多啲,又係大藥廠,點知一試中獎。」黃先生早前喉嚨痛及咳嗽,上周三在天后萬寧以19元購買一樽余仁生90毫升裝的川貝枇杷膏,差點誤吞玻璃,「年初二飲到最後一啖,就成樽倒落口,條脷feel到有啲嘢。」他隨即吐出異物,驚覺是一塊茶色玻璃,幸好口腔沒有損傷。該塊玻璃如拇指般大,極為尖銳,但樽身內外均未有損毀,該樽枇杷膏產品批號為0AH6025。
黃先生隨即致電本報投訴,他沒要求賠償,只促請製造商徹查事件,「啲枇杷膏杰撻撻,乜都睇唔到,我擔心其他都可能有事。」

出事產品由內地製造

余仁生香港董事總經理黃雪英向本報表示,公司正調查出事原因,但強調空樽使用前均經超聲波徹底清洗,藏有異物機會極微。公司昨日已檢查大量同批號產品,尚未發現有其他枇杷膏藏有玻璃,「我哋check咗幾百支,都冇發現問題,有玻璃嘅機會好微。」
她又指,市面有售的90毫升及140毫升裝川貝枇杷膏,均屬上述批號。公司門市昨日已全面停售,並通知其他零售點抽起貨品,合共約三千樽。雖然回收行動已經展開,本報記者昨日傍晚仍在觀塘兩間萬寧藥店的貨架,仍見有擺放出售。
本港有售的余仁生產品均由香港廠房製造,只有川貝枇杷膏由內地製造。但她強調,產品符合優質生產規範認證(GMP),抽檢合格才發售。余仁生川貝枇杷膏已推出十多年,從未接獲相關投訴。

余仁生香港董事總經理黃雪英表示,已停售被指藏有玻璃的枇杷膏。圖為余仁生位於中環的分店。資料圖片

誤吞玻璃X光難檢測

外科專科醫生丘章新表示,誤吞尖銳玻璃可弄穿食道、胃或腸道,漏出食物渣滓,引致胸腔炎或腹膜炎,病徵為發燒、胸痛或腹痛,嚴重可致命。由於X光不能檢測玻璃,難以追蹤碎片在體內的位置,比誤吞鐵釘更「難搞」。醫生一般會處方瀉藥,等待病人自行排出碎片。
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劉燕卿表示,若市民發現食品中藏有異物,應保留發票及產品作為證物,並拍照記錄,再向政府部門投訴。

特稿:百年老藥店在大馬起家

今次被發現產品藏有玻璃的余仁生品牌由馬來西亞華人創辦,有129年歷史,為吸食鴉片的華人提供中醫治療而起家。第二代掌舵人余東璇曾在香港定居,曾興建數間古堡式別墅「余園」,為60年代偵探片取景勝地。

取名仁生寓意仁澤眾生

余仁生網頁及維基百科資料顯示,余仁生創辦人余廣培原籍廣東佛山,1879年在馬來西亞開設第一家藥店,取名「仁生」,意即「仁澤眾生」。
余廣培的兒子余東璇1927年移居香港,在淺水灣畔、般含道及大埔建築古堡式別墅,命名為「余園」,當中以1930年建成的大埔余園最為著名。該棟紅磚別墅屬仿歌德式建築,門樓呈尖塔狀,更設有當時少見的升降機。60年代曾有不少電影借景拍攝,經常成為曹達華及白燕主演的偵探片外景地點。該幢別墅其後遭丟空,70年代不少年輕人到新娘潭時都順道到余園一遊,在牆壁寫上鬼話嚇人,遂被標籤成鬼屋,現已拆卸。
余東璇把余仁生業務從馬來西亞推廣至新加坡、中國以至全東南亞。目前集團由其兒子余義明掌舵,00年在新加坡上市,招牌藥品包括金牌白鳳丸及保嬰丹。
本報記者

余東璇在淺水灣畔興建的古堡式別墅現已拆卸。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