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容易養兒難」,要如何教導子女成長,是每位家長最頭痛的事情。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撥款3萬1千元予東華三院賽馬會天水圍服務中心,推行「彼此愛聽」運動,幫助天水圍區家庭建立互相聆聽及支持的社區關係,從而減少區內家庭暴力事件的發生。
看到小孩將玩完的玩具散落一地,你會怎樣處理?小孩做功課不專心,習字寫得歪歪斜斜不堪入目,你又會怎樣做?你曾試過大聲喝罵做出不恰當行為的小孩嗎?有否發現喝罵後反而招來反效果,令他們更叛逆,甚至破壞親子關係?原來,這些教人頭痛的問題,只需要一句有技巧的讚賞,輕輕鬆鬆便可處理;而且,效果令人驚喜。
傳授家長教兒「妙招」
東華三院賽馬會天水圍服務中心推行的「彼此愛聽」運動,主要在天水圍區內10間幼稚園進行家長及兒童培訓工作坊,透過講授、討論及親子活動,傳授家長教兒「妙招」,使用有技巧地讚賞的溝通方法,增進親子關係。該運動於去年12月正式展開,目前共有52名家長及22名2至5歲小孩參與。
基督教宣道會天頌幼兒學校的學童及家長是受惠人士之一。該校K2班級學生軍軍(4歲)是家中獨子,軍母坦言「教仔真係唔簡單」,「以前佢一唔聽話,我就發脾氣鬧佢,越鬧越大聲,以為可以鎮壓佢,點知係反效果。直到我運用學到嘅讚賞理論就唔同晒。見佢寫字寫得醜,我唔再鬧佢,而係讚其他寫得端正嘅字,話『呢個字真係寫得好靚喎,如果隻隻字都咁靚,媽咪見到就好開心』,佢就自動擦咗啲醜字重寫。呢種方法真係『好得』,唔單止改善我哋母子嘅關係,無形中亦教曉我從正面去睇一件事,人都過得開心啲。」
同樣參與該活動的曾太也對讚賞方法讚不絕口,「我要同時管教大女慈慈(5歲)同細女煊煊(3歲半),真係好勞氣。其實佢哋唔係曳,但係一唔聽話,我就忍唔住大聲鬧佢哋,佢哋就會呆咗咁望住我,不過自從學咗用讚賞嘅方法後,情況就改變,𠵱家我見煊煊曳,就讚慈慈,咁佢就會好乖囉。」
輔導員貼士:每天溝通至少5分鐘
東華三院賽馬會天水圍綜合服務中心個案輔導員植嘉敏表示,是次活動選取了天水圍區內10間幼稚園及小學的學童與家長為對象,主要是要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家長每天最少騰出五分鐘與子女溝通。
反應熱烈希望續辦
她稱,有不少家長以斥責的方式管教子女,不自覺地將來自工作及經濟壓力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小孩身上,情況在經濟環境較差的天水圍區尤其嚴重。
植嘉敏稱﹕「其實好多家長有心管教子女,可惜用錯方法,適得其反。今次活動就係要教家長用有技巧嘅讚賞方式管教,促進親子關係,同時從過程中肯定自我。我哋原先認為教兒應由小時候開始,所以設定受惠對象係2至7歲嘅小童同家長,但後嚟發現理論對小學高年級嘅學童同家長亦有幫助,所以將範圍擴闊。今次活動反應熱烈,希望來年可以繼續舉辦,令更多人受惠。」
親子關係促進法
‧讚賞合宜行為(Praise):用讚賞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回所面對的工作
‧反映(Reflection):簡要地重複孩子所說,讓他轉移注意回工作上
‧模仿/示範合宜行為(Imitation)﹕家長示範所想要的正確行為
‧描述(Description):家長描述合宜行為,以引導孩子不再做出不良行為
‧以熱誠吸引孩子做合宜行為(Enthusiasms):家長如做某些事時表現得很熱誠和有樂趣,以吸引孩子去做,將不良行為轉移為合宜行為
資料由個案輔導員植嘉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