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點控制眼睛的中心視力及觀看細微影像,但會因年老而逐漸退化,可是出現此問題不局限於長者,部份人在50歲便有中央視物模糊及變形扭曲等黃斑點病病變症狀。近年因治療選擇增加,令不少病人受惠,但最重要是患者提高警覺,及早發現眼疾,才能減慢病變的速度。
身體的機能隨着年齡增長逐漸退化,眼睛的黃斑點區域亦然,形成黃斑點病變,又稱為老年性黃斑點退化。此病分為「亁性」及「濕性」兩類,前者是黃斑點上的感光細胞慢慢退化死亡;而濕性則是黃斑點有新生血管增生及滲漏,以致影響視力。
黃斑點退化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只是看東西時,中央部份帶點模糊,或影像有點歪曲不正,若患者的警覺性不足便很難發覺問題,到病徵顯著時病情已告惡化,八成人會在兩至三年內失明,因此黃斑點病變是本港第三大致盲眼疾。
治療針對濕性病變
此病的治療至今仍十分局限,亁性病變暫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至於濕性的病變,則可利用激光或手術等方法穩定及減慢視力衰退的情況,但要徹底根治及完全恢復視力仍有困難。
近年推出的最新治療是針對濕性黃斑點病變,方法是在眼球注射抑制血管增生的藥物,阻止視力進一步衰退,甚至可以恢復部份視力。
機能老化是難以阻止的自然過程,也沒有辦法預防,但及早發現黃斑點病和接受治療,可以盡早穩定視力及減慢退化速度。研究顯示,吸煙及長期暴曬會增加黃斑點病變的機會,近年港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日趨西化,加上人口老化,故患上此疾的人數相信會逐漸增加。
撰文: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