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鼠年投資必須戒急用忍 - 盧峯

蘋論:鼠年投資必須戒急用忍 - 盧峯

幾年前高科技股熱潮時,兩位美國專欄作家及經濟學者──JamesK.Glassman及KevinHassett曾因預測道指將於幾年內升至三萬六千點而名噪一時,他們合著的書《Dow36,000》更成為當年的暢銷書籍。但當科技泡沫爆破,道指長期原地踏步後,他們的預言成了笑柄,他們的《Dow36,000》則成了警誡他人不要胡亂測市的反面教材。
去年秋季港股熱火朝天的時候,不少股評人以至投資老手不斷提高港股的升幅,有的人預計到去年底將升至三萬六千點甚至四萬點。在股市大有斬獲的大商家李兆基先生也一再提出股市升完可以再升的豪言壯語。但到豬年結束前的最後一個半月,三萬六千點固然遙不可及,連二萬五千點也站不穩;甚至李兆基先生也急急公開表示自己不是股神,不願意再預測股市的未來走向。
援引這些事例不是要說某些人測市準確,某些人測市不準確;而是要說明投資市場的變化既快且急,很容易走避不及,從滿手「好股」變成滿手「蟹貨」,難以脫身。
從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鼠年的投資市場不但比豬年波動,也更容易令投資者損手。只從客觀經濟來看,美國這個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已在明顯放慢,房地產市場將會繼續萎縮,失業及就業不足情況將會進一步惡化,連帶消費市場也趨向疲弱。要知道單單是房地產市場不振已足以令股市出現重大的不明朗因素,令重要企業的股價大起大落,若再加上失業人數不斷增加,消費市道不景,受拖累的企業將更為廣泛,從汽車、連鎖零售店都有。每一個經濟數據、每一家大企業的業績表現,都可以成為推低股價的理由,都可以令股市上下大幅波動。面對這樣不明朗及難以捉摸的市況,小投資者很容易被殺個措手不及,蒙受重大的投資損失。
從企業的層面看,從投資市場本身的情況看,不明朗及負面的因素同樣多不勝數。先說次按危機,儘管危機曝光已超過大半年,儘管多家國際銀行已一而再的為次按相關產品撥備;但是到現時為止,誰也不知道次按這個「氹」有多深,誰也不知道次按風暴還要刮多久,誰也不知道各大銀行及金融機構還要為次按作出多少撥備。根據花旗銀行的分析員估計,各大銀行擁有與次按相關的資產高達一千六百億美元;單單是這個龐大的數目已足以令各大銀行在未來一段時間難有好表現。假若次按危機惡化,又或是不良貸款數目比一千六百億還要高,那各大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業績將會持續見紅,令股市低處未算低。
還有一個大患就是資金緊絀。美國聯儲局短時間內大幅減息一厘二五本來就希望可以放鬆銀根,紓解資金緊絀的困局。只可惜由於各大銀行都在忙於整理賬目,都在重估不同貸款及投資產品的風險,都在重新衡量借款人的可靠性,他們根本不會像過去那樣勇於投資新項目,他們根本不會輕易貸款予其他金融或投資機構。換言之,金融市場資金緊絀的局面並沒有因減息而改善,投入股市及投資市場的資金將會持續減少。在流通資金減少的情況下,在缺水的情況下,股市的表現能好到那裏呢?
正因為有這許多重大的不明朗因素,投資者特別是小投資者有需要重新評估投資風險及企業前景,不要死抱舊的看法,更不要眷戀去年那樣的大升市,或期望股價短期內重上高位。只有這樣,才能在股市大風浪中全身而退。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