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光滑的薯仔皮原來會暗藏可引致皮膚病的單細胞藻類,若雙手有微細傷口,削薯仔皮時藻類就可乘虛而入,感染後皮膚會潰瘍甚至導致腦膜炎。本港衞生防護中心錄得四宗皮膚原藻病個案,患者分別接觸過在薯仔、溪流、污水、泥土及木材表面滋長的小型無綠藻,雖然致命個案不多,但患者的皮膚潰瘍可長逾一年仍未能康復。 記者:鍾麗霞
由小型無綠藻(Prototheca)引致的皮膚原藻病屬罕見的感染,首宗病例在1964年才發現,現時全球有近80宗病例;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社會衞生科由70年起至06年的36年期間,共錄得四宗個案。感染皮膚原藻病後,面、身體及四肢會長出丘疹、斑塊或結節,也有病人患處出現難以癒合的潰瘍,病情嚴重者會因敗血病或腦膜炎死亡。
免疫力弱人士高危
社會衞生科主任顧問醫生盧亁剛指出,小型無綠藻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包括溪澗、湖水、污水道、動物糞便、受感染的薯仔表面、樹木的黏液及泥土等,免疫系統正常人士一般不會受感染。
研究顯示一半患者也是免疫力較弱,例如正使用類固醇藥物、接受器官移植、腎衰竭、糖尿病、愛滋病及癌症患者。不過,本港的四宗個案,其中三名患者的免疫力均屬正常,一人是農民,估計是因為日常經常接觸污水或動物糞便等,增加感染的風險,餘下一人剛確診患上糖尿病,曾接受局部皮質激素治療。
盧亁剛表示,小型無綠藻可在日常環境中接觸得到,再從皮膚的破損處入侵身體,雖然未能確定免疫力正常人士感染的原因,但這類患者感染後一般病情並不嚴重,出疹或潰瘍的範圍局限,病情普遍較輕微。由於目前並未有針對藻類感染的藥物,患者一般要接受持續數月的抗真菌藥物治療,例如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及二性霉素(Amphoyericin)等。四宗本地個案的患者接受口服伊曲康唑治療後病情受控制,但部份潰瘍嚴重的患者要以外科手術清除傷口感染。
可入血或內臟器官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小型無綠藻不屬高致病性的微生物,但會入侵皮膚或皮下組織,引致感染發炎,但偶爾可入血、入侵關節或其他內臟器官,較典型症狀是引致「鷹嘴突滑囊炎」,即手肘位置受感染,通常會使用抗真菌藥物治療。
至於薯仔表面即使帶有這種小型無綠藻,外表並無異樣,故難以辨別薯仔是否受到感染,故只能在接觸薯仔時小心,例如先清洗薯仔表面才削皮,若手部有傷口應戴上手套。
皮膚原藻病小檔案
致病原:小型無綠藻
藻類屬群:無葉綠素單細胞藻類
常見寄生地:水塘、湖泊、溪流、泥土、受感染薯仔皮及木材、動物糞便等
高危感染病人:糖尿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服食類固醇藥物、腎衰竭等
常見病徵:面部及身體長出丘疹、斑塊及結節,患處出現難以癒合的潰瘍
治療方法:抗真菌藥物
資料來源:盧亁剛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