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黎法國興業銀行的翻版「利森」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相信最戲劇性的結果,是聯儲局突然大幅減低利率0.75%。事件中的主角不像是利森般的明星級交易員,相反只是一個平庸而不起眼的Trader而已。
拒絕平倉最後被炒
利森使霸菱一沉不起,而法興則逃過大難。金融機構的所謂「風險管理」,仍然未能有效管理由衍生工具所引伸而來的風險。就法興事件,據市場傳聞,由於法興管理層不理價地平倉,使市場下跌加快,令損失擴大至40億歐元。市場估計,只要管理層能有秩序地平倉,損失只會是10億歐元左右。筆者有一位曾經在大型基金公司負責管理泰國基金的朋友,97金融風暴時,剛好持有大量的泰國股票,他知道,如果在當時狂沽的話,只會使損失更大,但當時基金公司的風險管理,要求他立刻大幅減持。由於我的朋友堅持不肯,最後被炒。從此,他亦决定離開基金管理這一收入豐厚的行業。
憑甚麼理解投資者
後來跟他談起,他的想法是,金融市場的交易價格,基於市場上無數投資者的决定而產生,作為基金經理,他又憑甚麼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可以理解成千上萬投資者的想法。最後,他覺得自己根本與一般在股票行炒股的師奶沒有多大分別,只是資金(不屬於他自己的)比較多。
甚麼投資分析、研究報告等,都只不過是一些事後孔明的「偽分析」,他決定不再浪費自己的青春在這一個行業。相信最近四叔及陸叔等名牌分析員,應該都有所覺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