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多項文物遺產展出

民間習俗多項文物遺產展出

【記者黃偉駿報道】魯班是何許人?天后誕為何要搶花炮?多數人對攝太歲、觀音借庫等祈福求財習俗非常熟悉,但更多民間風俗卻隨着社會急速發展而漸被遺忘。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走訪全港多間廟宇搜羅風俗文物,向公眾展現10多項本港獨特民間習俗,希望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致失傳。
「好多人以為鬼節一定係掹鬼腳,嚇到小朋友七月十四唔敢出街,其實鬼節係想帶出孝道、佈施呢類正面訊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何耀生解釋,農曆七月十四又稱「鬼節」的盂蘭節,起源於「目蓮救母」佛教故事,相傳佛陀弟子目蓮不忍生前犯下眾多罪孽的母親於餓鬼道受苦,於是以五味果、米飯及香燭等祭品超渡亡母。

批評政府愛理不理

本港保存了不少中國民間風俗,但何耀生說,部份像盂蘭節般被人曲解原意,部份更逐漸被人遺忘,例如以行業分類的「魯班誕」。現時全港唯一一座魯班先師廟位於西環青蓮台,由一班三行裝修工人於1884年集資興建,已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每逢農曆六月十三,三行同業均會穿上筆挺西裝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但對這座古廟及這項獨特風俗有認識的市民,卻少之又少。
何耀生認為,歸根究柢是政府「市儈」,對這些民間瑰寶不聞不問,「淨係有經濟誘因先肯推動,好似長洲太平清醮吸引遊客,就大搞特搞,其他冇乜經濟誘因嘅民間風俗,就愛理不理。」
今次「香港風俗」共向公眾介紹11個民間風俗及展出數十件珍貴風俗文物,包括從長洲天后廟借來有百多年歷史的天后像、每年一度舉行舞火龍的龍骨及一個造價數千元的天后誕9呎高花炮,在西營盤西邊街36號A後座舉行,展期由即日至3月29日。查詢電話22910238。

主要民間風俗簡介

‧攝太歲 農曆:正月十五前
‧觀音借庫 農曆:正月廿六
‧祭白虎打小人 農曆:驚蟄
‧天后誕 農曆:三月廿三
‧譚公誕 農曆:四月初八
‧長洲太平清醮 農曆:四月初
‧魯班誕 農曆:六月十三
‧七姐誕 農曆:七月初七
‧盂蘭節 農曆:七月十四
‧中秋節舞火龍 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
‧黃大仙誕 農曆:八月廿三
資料來源: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