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會去一次韓國,朋友們紛紛表示同情:「真可憐,要去那樣的地方,吃那樣的東西!」香港人對日本和韓國的態度,一熱一冷呈兩個極端。喜歡邊追韓劇邊掉眼淚,喜歡對着阿Rain尖叫,不代表從骨子裏接受韓國文化,正如買韓國化妝品不代表接受韓國女人厚重生硬的化妝。
香港人是有等級意識的,以潮流文化作指標,香港人把日本排在香港的前面,把韓國排在香港的後面,所以高不妨攀附,低卻不能俯就。香港人去日本,多少帶一點朝拜意味,去韓國,未出發,已經開始自憐。
有人固執地問我:「吃韓國菜何必去韓國呢?香港的韓國菜比韓國的韓國菜更好吃。」最重要的是選擇多,人家吃火鍋就是吃火鍋、賣燒烤就是賣燒烤,人參雞店,當然是獨沽一味燉人參雞,哪有香港的韓國菜館那麼多花款?被港式茶餐廳寵壞了的香港人,喜歡菜單上面琳瑯滿目的選擇,由中式雲吞麵到鐵板西餐,再到日式料理、意粉薄餅……有Mix&Match的刺激,混搭上枱,為花多眼亂下一個注腳。即使吃的永遠是晚餐A,可是有選擇之下吃晚餐A,跟無選擇之下吃晚餐A,畢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曾經滄海之後的堅守,後者是無可奈何的接受。
我是那種去茶餐廳永遠叫牛雜河的人,所以,我還是嚮往韓國的韓國菜的,冰天雪地中,走進一間小店,飲一杯熱辣辣的真露,吃一碗辣泡菜拉麵,何嘗不是簡單真實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