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會誇大和美化自己的履歷,不過,作為一家銀行或金融機構的僱員,如果自己犯錯直接導致公司勁蝕49億美元,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看來很難抹掉了。
獲金融界專家封為頂尖股票衍生工具發行商的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Generale),竟然老貓燒鬚,遭一名31歲的交易員搞到一身蟻,這位「法國利森」(GallicNickLeeson)令法興輸掉49億美元。
法銀行業處石器時代
市場風聲鶴唳,環球股市在過去兩周失控般滑落,促使美國聯邦儲備局大刀闊斧要偷步減息0.75厘,這勾起人們對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的陰影。
法興的股票衍生工具部門,的確是一部賺錢機器。不過,就憑一位初級交易員把500億歐元投入最基本的衍生工具,而並非複雜的債務擔保債券(CDO),就足以令到法興由天堂跌落地獄,一眾經理和電腦專家全都在打瞌睡嗎?
世界各地許多銀行,都是倚賴像法興那一套風險管理模式,向投資者推售複雜的衍生工具。這簡直是一場大災難!
我始終認為,法國銀行業仍處於石器時代。那麼,在法興事件中,我們得到甚麼教訓呢?
首先,不要只懂使花招而不懂搞實務,風險管理其實不是想像般複雜。不少銀行家就是不明白資產負債表所隱藏的風險,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太遲了。
金融業應提高透明度
每次泡沫出現,都是造成破壞的根源。負責風險管理的那班人,有責任勸阻行政總裁或董事局不要胡亂「下注」。當霸菱(Barings)、住友(Sumitomo)和法興出事的時候,法規搬到那裏去了?Risk(風險)一字由四個字母組成,Ruin(傾家蕩產)何嘗不是。
其次,我不會認真看待評級機構和分析師的股票推介。評級機構給予CDO的信貸評級竟然是AAA級。
在次按爆煲前,是誰在推銷這批CDO呢?又是誰付錢給評級機構,一次又一次愚弄投資者呢?泰國在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前夕,仍擁有AAA的信貸評級;而Enron和Worldcom分別於2001年和02年出事前,獲得的評級同樣是AAA,而次按CDO的評級都是AAA。
油價見30美元不出奇
第三,就許多銀行而言,透明度只是笑話,但目前的金融環境確實需要提升透明度、監管、風險管理和策略反思。
有經濟師說,亞洲仍可免疫於美國的次按衝擊。這種講法不合情理。印度計劃撥款1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進行基建,修路築機場,這又那裏來這麼多錢?
法興原是全球頂尖的項目融資銀行,如今卻變成收購目標。當被評為資產第一級的融資銀行面臨資本緊縮,而這種情況又可能持續到2012年,錢又從何來?
一旦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都陷入衰退,油價挫至每桶30美元並不出奇。10年前,這種「黑色黃金」的價格曾瀉至10美元。
在貨幣市場,歷史不斷重演,但猜一猜每次誰是輸家。當然是我們一眾投資者。
第四,法興事件凸顯出,最大的危機,就是早已存在但又未被發現的風險。負責風險管理的人,應該要具備更遠大的目光。
第五,在金融業的新世代,銀行業出事可以是一夜間的事,這是在法興和霸菱事件中得到的教訓。
究竟暗黑天使是否已潛伏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如今不但是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受影響,就算是歐洲的世界級銀行也受牽連。
銀行業的舵手是否看到快要撞向冰山,才懂得轉舵?這是開始還是結束?下一宗頭條新聞,又會否是中國有銀行出問題?
無論得出甚麼答案,一眾散戶應明白到,投資要成功,首要是自己先下工夫,切勿輕信所謂的專家意見,並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