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說吃不到「真正味道」的蘿蔔糕,M告知,《飲食男女》在試了近五十款糕點後,推介銅鑼灣「農圃」,蘿蔔清香配料有水準,並且要預訂,接單才手做。我們很想一嚐,但知得晚了,不知過年期間有沒有?
此外,清水灣布袋澳,仍可找到用石磨磨糯米,再以柴火烹調,非常正氣又鄉土的隱世瓦缽年糕:「六嬸水磨地道年糕」,還首度在年宵市場發售。
這些才是「香港味道」──亞視有個同名小品。那有頭威冇尾陣的《十六不搭喜趣來》,看了幾集,有點吵耳,好悶。本來扮嘢高手盧海鵬夠號召,但重點不在他身上,除扮仙姐和Sammi的演員比較形似,大多以為改了個諧音名字便「等於」上身?難以聯想本尊。影射幕後高層情節,觀眾沒興趣。現在這個處境劇不知「下放」到哪時段了。
反而看到陳啓泰主持的《香港味道》。以大家熟悉的缽仔糕、菠蘿包、花生糖……為引子,娓娓道出製作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都是普通人,但其中的情誼、承諾、堅毅……甜酸苦辣鹹,五味紛陳。
近期一集魚蛋粉女當家王老太的「忍」和「狠」,與命運搏鬥,解決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大而化之,很動人。這節目沒甚麼宣傳,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