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本欄提到一本叫《時間地圖》的書,引述一個來自非洲小國的留學生的話:「在我生長的地方沒有浪費時間這種觀念。」
春節快到了。人們想到的是,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又是一年?時間,是我們常常想到的事情,尤其是歲末。很多人經常問自己一些和時間有關的問題,作為測量自己是否過得幸福的指標,比如說:是不是花太多時間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怎樣分配工作與休閑的時間?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是否不夠?我要在甚麼時候退休?退休後時間怎麼安排?
成年人與孩子,有不同的時間觀。小孩子的時間觀只有現在,沒有過去與未來。有甚麼不快,他們一下子就會忘記;對未來也毫不着急,沒有時不我予、青春將逝之感。因為他們大把青春。他們只想着甚麼時候生日,甚麼時候長大一歲。所以,孩子喜歡過年。但成年人呢,既有過去,又有未來,過去與未來都影響着此時此刻的決定。所以,小孩容易快樂,成年人較不容易,因為他們有一個「時間地圖」。
《時間地圖》(AGeographyofTime)這本書是心理學者勒范恩(RobertLevine)的傑作,出版已有十年了吧。有中譯本。這是一本有趣的書,講的是「時間」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意義。書中有一個論點很有意思。作者說,現代人感覺時間越來越少,這是從工業革命之後才開始的。事實上工業革命是用機器取代人工,人類的時間應該變多才對啊。但因為工業品製造過程越來越有效率,我們也會比以前越來越會消耗產品,於是我們的休閑時間都變成了消費時間,真正的休閑時間反而越來越少,人也會越來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