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樓不一定等如幫人供樓,原因是加數方面的問題。
之前的文章說過,置業是居住問題,也是投資行為。要居住可以租樓、租酒店,而投資可選擇物業、股票、外幣、債券、基金等。租樓是否等如幫人供樓,可以從支出方面去分析。
以一個市區700多呎單位為例,樓價430萬元,按揭息率3厘,每月供款16693元。首8年,每月利息支出7500至5000元(隨時間而減少)。另業主要付管理費、差餉及地租,每月約2100元,加上裝修的折舊支出約1600元(以20萬元分10年攤還),每月供樓總支出是7500+2100+1600元=11200元。如果以每月13500元租出,總供樓成本比收租低,本金沒有計算在內,因為此乃投資,不是支出;亦未有加入律師費、代理費及印花稅。
供樓額外支出多
如果息率不變,到第8年時,每月總供樓支出是5000+2100+1600元=8700元。減少的原因是利息支出少了,供樓顯得更吸引。遇上銀行加息,例如最優惠利率加至7厘,按揭息率是4厘,首8年每月利息支出增至6900到1萬元。每月總供樓成本是10000+2100+1600元=13700元,比租金高。息率越升,利息支出越大,租樓便可能更化算,因為業主要承擔不少的額外支出。
最緊要跑贏通脹
在計算時,必須分清楚那些是一去不返的支出,那些是投資。只以每月按揭供款與租金比較並不合適,因為按揭以外尚有很多支出未有計算。當中利息佔很大比例,可考慮借少一點降低利息支出,令置業變得更吸引。
透過本文,希望令大家知道在供樓支出中,利息是如租金般花費掉,很多人以為租金是支出,供樓不是,在財務上是一個不小的錯誤。當然,數字歸數字,搬屋的花費及時間是無法計算的。只要你了解全盤計劃,置業或租樓都不是問題,只要有好的投資回報,能跑贏通脹便是了。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