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品牌,足以令群眾達至麻木崇拜的地步,君不見某些名牌手袋,不論款式如何,每季推出例必成為搶購目標。
如果要選百看不厭的港產片,總冠軍非周星馳作品莫屬,隨便舉個例,在無綫周末午間時段,《唐伯虎點秋香》不知重播了多少遍。又例如《少林足球》,明明家裏有DVD,但每逢電視重播,我又會呆癡癡地坐在電視機前。
周星馳的電影一向好看,但如果對《長江7號》也讚不絕口,我想我們已近乎麻木崇拜了。誰都不想看見神話破滅,言重了,一部作品無法抹煞一代笑匠的才華,創作這回事,水準難免有高有低,毋須護航,沒甚麼大不了。
《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以至《長江7號》的共通點,主角均屬小人物,在社會低下層打滾,及後各有所成:「二打六」尹天仇誤打誤撞破案立功;拾荒者阿星贏得足球賽輾轉登上《時代》周刊封面,更成為了武術宗師。觀眾喜歡看妙想天開的周星馳,喜歡看他扮演的小人物如何出人頭地,窮困潦倒的父親最終贏得一份加深了的親情,世上最偉大的成就,但傳奇色彩也最平平無奇。在電影中的奇遇全屬被動式的,父親能夠死而復生,也不過是別人的恩賜。力爭上游、化腐朽為神奇的周星馳不見了,腳踏實地的周星馳風采驟減——藝人尋求個人突破無可厚非,但是站在觀眾立場,尤其經過四年期盼,難免感到資源錯配,暴殄天物。
奇特的造型,生動的特技,啜核的對白,在《少林足球》、《功夫》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三個賣點,在《長江7號》中皆顯得失色。特技鏡頭不多,造型只有美嬌一角較為突出。外星人的造型欠缺深度,商品味濃,毛娃娃一個,跟E.T.甚至小魔怪(Gremlins)相去天淵。第一主角徐嬌演出不夠自然。
故事情節跟《E.T.外星人》類似,「垂危」者由小童變成大人。感動嗎?你看《E.T.》時難道沒有落淚?劇情沒甚新意,其中一段拿幻想與現實對比手法老舊,值得讚賞是在情節堆叠上,處處懂得適可而止。
笑中有淚=較有品位較有意義?我寧願笑中有多點腎上腺素。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