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禮如儀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行禮如儀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中國各大學為了別苗頭,爭功績,特別喜歡開學術會議,以會會友。會議最好能掛上「國際」的名號。然而不是你想掛就掛,按國家規定必須三個國家以上才叫「國際」會議。難怪會議往往出現「萬華叢中兩點洋」,從兩個國家胡亂邀請兩個未必有學術聲望的人來充數。兩位洋和尚遠來念經,跟數百中國同僚一起吃學術拜拜,這台戲就漆上光鮮的「國際」招牌了。有一回我負責點評兩位老外的文章,主持人交代我講中文,與會者沒幾個聽得懂英語。
去年我參加內地一個學術會議,港臺學者到了九位,卻都是「國內」的身分。會議只請到一位老美,臨時請少了一位老日、老英或老法什麼的,攀不上「國際」的高牆,於是變通為「高峰學術論壇」。所有「國際」會議的形式軀殼都學到了,有報告論文的,有評點論文的,八分鐘到了按鈴。會中還見到一二元老或明星穿梭,遲到早退,偶爾給學生包圍問問出國或考研的秘方。
內地學術會議都有隆重的開幕式,有頭有臉的坐上主席臺。他們依次致詞,整個過程總要感謝來賓十五次和領導三十次,才善甘罷休。致詞者只要把音調上揚,速度頓一下,眾人就知道要鼓掌了;難得讓全民活絡血液循環,功德無量,活像我黨十七大的架勢。接着正經八百拍全體照,誰坐誰站,誰該挨着誰坐,學問大有講究,領導有機會發揮「座位學」的官本領了。(我們拿照片回家,卻不知道擺哪裏好。)接着吃飯,飯前飯中飯後主人鄭重歡迎三兩次,互相敬酒無數次,這叫禮多人不怪。門面話,耳邊風,說過什麼不記得。
中國人禮雖多,不是平等互惠:通常下面禮多上面不怪,偶爾上面禮多收攬下心,現在是會議主人殷勤待客。這套奇特的「儀式」溝通,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習焉不察,變成了「神話」(迷思)。神話如戲劇,表現根深蒂固的支配價值,進而習慣成自然,構成社會活動的普遍「文法」。冗長繁瑣甚至周到的開會儀式,確立長幼尊卑的關係(排座位),潤滑人際的交往(敬酒),正是等級社會的具體縮影。何時會議儀式改變,中國可能就脫胎換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