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個人觀察,近代的「普魯斯特問卷熱」始作俑者是法國電視台BernardPivot主持的文化節目。九十年代初我甫到貴境,隨波逐流天天坐在小箱子前吸收通俗養料,他長壽的《文化湯》已有開到荼蘼跡象,傳聞中的真知灼見買少見少,信口開河交行貨的時候居多。最吸引半桶水法語觀眾的,是每輯結尾前的提問時段,連珠砲發審問嘉賓,接受挑戰者雖然有備而戰,臨陣往往出現手足無措病急亂投醫狀況,給人酒後吐真言的印象。後來美國的《演員工作室》照辦煮碗,上這個節目的都是有頭有面的電影明星,可觀性按理更高,但我十分討厭那個自作聰明裝腔作勢的麻甩主播,生得唔靚演技又缺乏方法,每星期對着行內表表者也不會偷師,進了城隍廟不懂得求支靈籤,越看越火滾,很快就決定轉台。
可能因為先入為主,總覺得紙上談兵少了兩錢刺激,深思熟慮的答案太合邏輯,沒有童言無忌開口及着脷的樂趣──儘管我也知道是自欺,電視嘉賓事前背熟答案的應該大不乏人。印刷品的效尤者,始終以《名利場》最可觀,成功因素在於挖空心思的人選,翻到這頁幾乎次次發出驚呼:「原來他還在!」或者「對呀,她的剩餘八卦價值怎麼之前沒有人想起?」意外的是數年前在上海翻閱當地雜誌,竟然第一次見到問卷的中文版。如果沒有記錯,該期被邀的是奚仲文,全部以四字成語作答,其精妙教人嘆為觀止。不靠寫字搵食的人,偶爾提起筆真令稿匠汗顏,那兩次為重組的雛鳳鳴編場刊,敦請擔任美指的奚先生和負責序曲的高世章賜稿,便都教我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