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姆.培根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蘭姆.培根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最為國人熟悉的英國散文家,應是化名Elia蘭姆(CharlesLamb,1775-1834)。他以寫近身事物見長,舊瓷盤、老茶几,一經他撫摸,都變得情意綿綿。他的散文,風靡一時,追隨者眾,把閱讀與研究依利亞的風氣推演成為「依利亞工業」,theEliaindustry。
新文學時期英美派的散文家,多少也會受過蘭姆的影響。有中國依利亞之稱的梁遇春當然是顯例。依利亞的文體,英文稱為familiar或personalessay,取其語調親切,內容近似閒話家常之意。梁遇春推許蘭姆為英國最偉大的散文家,他讀的是原文,即使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也得尊重他的意見。如果他讀的是翻譯,感覺就不一樣了。蘭姆取材儘管偏愛caressinglittleness,但文字對今天的讀者說來總隔了一層。二十世紀前的英國作家都假定讀者熟悉《聖經》故事和希臘神話,因此行文多見典故,在翻譯作品出現更教人望而生畏。因此古典英國散文雖有能讀原文的學者賞識,但翻譯因沒市場,始終熱鬧不起來。
看來寂寞庭院因有出版社逆市而行漸見生機。廣州花城近年推出了「經典散文譯叢」,收了英美法俄等名家。手頭正好有張和聲譯的《培根隨筆集》作參考。此書定價12元,2004年4月初版,2006年3月第2版,2007年7月第8次印刷。印數:52,000-82,000冊。不厭其煩的把這堆數字搬出來,因為在我看來這種實在的和預期的銷量在外國散文翻譯市場是個異數。培根寫的不是《哈利波特》。我替張先生和他的出版人高興。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可說是英國散文的鼻祖。「知識就是力量」這句斷金碎玉、不留商榷餘地的話就是他說的。培根出身世家,在劍橋大學修法律,後出任檢察長、掌璽大臣和LordChancellorofEngland等職,果然「位極人臣」。他的文字,斬釘截鐵,類似格言(maxim),絕非caressing的小品,且看他怎樣論斷婚姻:「有家室之累者難成大業,只能聽任命運的擺佈,無論為善為惡均成不了氣候,妻子兒女將成為他行動的羈絆。」
正如譯者張和聲所說,power既是「力量」,也是「權力」。終其一生,培根迷戀的是權力。LordChancellor(上議院大法官)的位子坐了才不過三年,就因受賄被轟下台。丟官後不甘寂寞,五個月內完成了《亨利七世時期的英國史》獻給王太子查理,希望有機會「捲土重來」。張和聲說得好,此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看文字,他思路明晰,論司法,論榮譽等題目說得頭頭是道,可惜巍巍大法官卻監守自盜。大詩人蒲柏(AlexanderPope,1688-1744)狠批他是thewisest,brightest,meanestofmankind,聰明絕頂,也最下流無恥。
幾乎忘了說,培根聰明絕世名不虛傳。馬克思說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1626年一個大雪天,前大法官忽發奇想,出外挖雪塞進雞的腹腔內作實地觀察,看看冰雪的防腐作用。誰料因此受涼,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