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藥物事故半年948宗<br>孕婦被配錯流產藥

公立醫院藥物事故半年948宗
孕婦被配錯流產藥

【本報訊】醫院管理局在多方壓力下,昨日重新出版絕迹三年的藥物事故報告。報告指出,去年上半年公立醫院共發生948宗藥物事故,當中一名孕婦原應被處方有催生作用的藥物,卻錯誤被處方為胎死腹中或小產孕婦用作流產的藥物,險些胎兒不保。醫管局指,近三成七藥物事故,是醫護人員沒有跟足指引或程序所致,其次是溝通不足。 記者:陳沛冰

醫管局在《藥物處理程序監察系統》期刊中表示,去年上半年共948宗藥物事故中,該局將事故的嚴重程序分為0至6級,6級最嚴重,相信是血癌少女呂巧琳被威爾斯親王醫院醫生,誤將原應靜脈注射的長春新鹼,打入脊髓,令她死亡的事件。5級事故有1宗,4級事故有7宗,3級事故有17宗,但沒提及病人是否有後遺症或受損程度。
當中較嚴重的事故,是一名孕婦被錯誤處方藥物「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代替「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導致該孕婦子宮收縮頻密及心臟不適,但報告沒有提及母嬰是否受影響。

止痛藥未稀釋注5倍份量

婦產科專科醫生盧永傑表示,misoprostol是胃藥,也可令子宮收縮;孕婦懷孕12周或以下,若胎兒不正常或小產,可處方該藥物排出胎兒,代替做刮宮手術。
若孕婦足月後仍未作動,可用prostaglandinE2塞在陰道,令子宮頸放鬆,再在產房吊藥水催生。misoprostol在外國可作為催生藥,但本港不可以,兩種藥物外形不相似,對於錯誤處方感奇怪,「相信唔只一個步驟出錯,如果醫生處方錯,或藥房畀錯藥,護士畀藥時應該發覺。」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總監崔俊明表示,子宮收縮太頻密,最嚴重可導致流產。
另一名需轉入深切治療部的病人,獲處方了止痛藥,按正常程序,護士將未稀釋藥物放入針筒,並標籤藥名及濃度。一名經常在手術室內為病人注射已稀釋止痛藥的麻醉科醫生,先觀察病人情況;但他沒有留意止痛藥未被稀釋,便為病人注射,有關份量是病人所需的5倍,造成病人神志不清及呼吸困難。
崔俊明表示,吸取太多止痛藥,可抑制呼吸,令病人死亡;即使獲救,亦可令病人腦部長時間缺氧致腦壞死。

公立醫院部份嚴重藥物事故

個案:專科門診將兩名差不多同一時間求診的病人調亂,錯誤將降血糖藥Gliclazide處方給不需要的病人,令其中一人血糖降低、神志不清
建議改善措施:派藥時須問清楚病人姓名;每次應只處理一名病人

個案:醫護人員填處方藥物新表時,忘記抄下舊表藥物,結果忘記向病人處方藥物令病人心律不正
建議改善措施:將所有表格放在同一個藥物檔案

個案:醫生原應處方治療心絞痛藥,但錯誤處方心律不正藥,令病人心跳減慢,導致急性腎衰竭需接受洗血
建議改善措施:醫護人員要對名字相似藥物提高警覺

個案:深切治療部護士沒有稀釋止痛藥,麻醉師替病人注射了所需五倍的份量,令病人神志不清、呼吸困難
建議改善措施:定下稀釋麻醉藥的標準

個案:向一名孕婦處方用作墮胎的藥物代替催生藥,令孕婦子宮頻密收縮及心臟不適
建議改善措施:加強治療指引的重要性

個案:外科醫生口頭指應處方3,000個單位薄血藥,但醫護人員為病人注射15,000個單位,令血液凝固
建議改善措施:盡量減少同一位置處理不同病人的薄血藥等

資料來源:《藥物處理程序監察系統》期刊

常見藥物事故原因

-住院病人-
沒有跟足指引或程序 36.4%
溝通問題及錯誤理解指令 11.4%
分散注意力 10.1%
藥名或外形相似 7.5%
知識不足 5.6%

-門診病人-
沒有跟足指引或程序 25.3%
輸入電腦資料不正確 19.6%
分散注意力 9.8%
知識不足 9.8%
藥名或外形相似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