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名自然有利」。
知名度高,在選舉或民調中自然比較有利,殺局之後,政黨第一二梯隊之爭,該不該讓知名度不足但在地區默默工作多年,年紀拍得住第一代的「新血」在立會直選中冒險,確是個兩難。因為區議員的政績,理論上,只得該區肯關心居民有機會心裏有底。去到選立會,就不是有否成功保衞了一兩棵古樹那麼簡單了。在大家在大眾面前都是一張白紙的時候,知名度可能比做過甚麼打算做甚麼更重要,這自然是不健康的。
媒體在這方面,該有不能推卸的責任。政治繼續為市場考量而娛樂化,沒有了一些比較能提供時事常識的節目內容,怎能提供一個公平的平台,給這些人物出正面或負面的風頭,產生功過隨身的知名度?
在樂此不疲而毫無意義的議員評分榜之中,就可以看見不會創造金句,沒有過激表現的議員是如何吃虧。特別是最近一個關於行會議員的調查,根本只能選出最紅,而非最受歡迎,因為行會的保密制,誰在會議中有何貢獻,外界從無得知,因為普羅市民對吳尊許紹雄的認識,遠比范鴻齡為高。
大班說到新電台股東中的李國寶夏佳理「眾所周知」,是開明的資本家,一直是民主之友,未必,正因時事節目及媒體soundbite化下,誰留意過或記得夏佳理當年因為胡仙案對梁愛詩不信任動議中不跟隨自由黨投票再憤而離場離職的壯舉?誰知道三點不露的李國寶一露就為記者採訪自由出頭?這些開明的民主之友,放到普選中,怎會是陳偉業的對手?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