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異變 危害癲癇病人<br>服藥易過敏 死亡率達三成

基因異變 危害癲癇病人
服藥易過敏 死亡率達三成

【本報訊】本港估計有30,000名癲癇症病人,中文大學研究發現,南中國包括港人在內,約10%至20%人有一種名為HLA-B*1502的基因異變,癲癇症病人若出現此基因異變,服用一些常用的抗癲癇藥時,較一般人出現可致命的嚴重皮膚過敏風險高72倍,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三成,病人現時可參加中大的臨床研究,在服藥前進行相關的基因測試。 記者:陳沛冰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關國良表示,04年起與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合作研究,追蹤約1,000名癲癇症病人,發現六名年齡10至53歲病人,服食常用的抗癲癇藥物,例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及利必通等,出現嚴重皮膚過敏症狀,皮膚會起水泡,口部及眼睛的黏膜潰爛、脫皮及發燒等,並出現肺炎及肝炎等嚴重不適,曾有病人需進入深切治療部留醫。
基因測試證實六人均有變異基因;研究又發現有24名病人有紅疹等輕微敏感症狀,但當中只有一至兩人帶有該基因。
關國良表示,本港每五人便有一人出現此基因異變,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接獲兩至五名癲癇症病人服藥後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全部證實有HLA-B*1502基因。他指,有基因異變的病人服藥後出現嚴重過敏死亡率高達三成,因嚴重脫皮令皮膚缺乏保護,增加細菌入侵的機會,口及食道發炎也增加細菌入血風險,可引致器官衰竭,以往威院曾有病人因嚴重過敏死亡。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上月發出警告,指服食卡馬西平等抗癲癇藥前,應接受基因測試,確定沒過敏反應。關國良表示現時公立醫院不會提供有關測試,但病人目前可經專科醫生轉介到中大,參與臨床研究接受測試。測試需時三日,過敏患者需即時停藥,並轉用其他藥物。

有病人全身潰爛

30多歲的麥小姐98年患上癲癇症,服用抗癲癇藥兩周後,突然喉嚨痛、嘴邊及背部出紅疹,服用消炎藥也無效,其後突然連指甲也出現一點點紅疹,於是入院治療,但病情持續惡化。
她說:「由頭到腳都起水泡同潰爛,指甲逐隻逐隻甩落嚟,一路行一路甩皮好尷尬,只要一郁嗰口就會大出血。」她曾試過因皮膚太痛,需四名護士即時用針筒為她抽水泡及放膿,過敏症狀持續了三至四周才逐漸減退,測試證實她有HLA-B*1502基因異變。

患癲癇症的麥小姐曾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反應,全身長滿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