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大熱,當然是《黑金風雲》的丹尼爾戴路易士,形勢比人強,多講嘥口水。他的演技好麼?不敢說不好,但太想當然了,下死勁咬牙切齒,眼淚隨傳隨到,入戲入得六親不認,為了成全角色不惜改頭換面,偉大演員的法寶一應俱全,萬事皆備不欠東風。十拿九穩戰無不勝,威武堪稱影壇拿破崙,擁躉前呼後擁將他捧上神檯,然而我無論如何都不肯乖乖下跪磕頭上香──民主社會就是這點可貴,你有你五體投地,我有我堅持傲慢與偏見。
由第一天開始就背「路」而馳?不不,早年我也和大家一樣,把慾望投射在《美麗洗衣店》那個公然搞基的小青年身上,並且沉醉在《翡冷翠之戀》老姑婆窗外的風景裏。可是由科士打的意大利走進昆德拉的捷克,警報就響起了,心機算盡的《布拉格之戀》不但沒有使我如癡如醉,還令我對男主角的教科書演技產生了冷感。接下來看到《無悔今生》預告片,渾身起疙瘩,就算有保時捷開篷跑車管接管送,都謝絕進戲院受罪。不是你那杯茶,勉強喝只會反胃,大眾的意見尊重歸尊重,幸好毋須身體力行服從。
就此各行各路,慳得過眼不見為淨,連《最後的摩根戰士》這麼引人遐想的名字,也沒有能夠吸引我購票──曾幾何時,「摸根戰士」成了後愛滋時期志願軍自詡的旗號,埋身肉搏奉守「只溶喺手,不溶喺口」的原則。有些影片明知山有虎,還是硬着頭皮入場,譬如《因父之名》和《紐約風雲》,感受無一例外是悔不當初。敬而遠之到一個程度,甚至不知道香港傳媒已經替他換姓,靜靜雞抽起了「戴」字。